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中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便是萱草花。

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别号谖草,谖便是忘的意思。
最早笔墨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大众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公众。
朱熹注曰:\公众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大众

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快,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
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怀烦忧。
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王冕《偶书》“目前风日好,堂前萱草花。
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逐一的点出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

萱草别号‘宜男草’,《风土记》云:‘孕妇佩其草则生男’,故称此名。
古称母亲居室为萱堂,后因以萱为母亲或母亲住所的代称 [mother's room]

中国母亲花萱草慈母倚堂门 不见萱草花

北堂有萱兮,何以忘苦恼――《红楼梦》

又如:萱辰(母亲的生日);萱亲(母亲的别称);萱草(借指母亲)。
故萱草称母亲花。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唐-陈子昂

当年幽径里。
光彩杂春丛。

今来玉墀上。
销歇畏秋风。

细叶犹含绿。
鲜花未吐红。

忘忧谁见赏。
空此北堂中。

注:初唐墨客陈子昂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影象大概得归功于语文教材上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在仕途上并不得意,常借诗抒发奋激年夜方、时不我与之音,《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亦是如此,处于繁华“玉墀”的萱草反而不如身处杂丛时”光彩”,忘忧草也不再令人”忘忧“,空余太息。

萱 草

唐-李峤

徒步寻芳草,忘忧自结丛。

黄英开养性,绿叶正依笼。

色湛神仙露,喷鼻香传少女风。

还依北堂下,曹植动文雄。

注: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浸染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诸人去世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
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
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
虽刻意描述,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
王夫之《天国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洁,而买卖索然”,切中其病。
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
听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绪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惊叹作者是“天才”。

酬梦得比萱草见赠

唐-白居易

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

借问萱逢杜,何如白见刘。

老衰胜少夭,闲乐笑忙愁。

试问同年内,何人得白头。

原题注:来篇云:唯君比萱草,相见可忘忧。

对萱草

唐-韦应物

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

本是忘忧物,今夕重生忧。

丛疏露始滴,芳余蝶尚留。

还思杜陵圃,离披风雨秋。

注: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墨客。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长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游子诗

唐-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注: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代著名墨客。
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后隐居嵩山。
因其诗作多写情面冷暖,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郊寒岛瘦”。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
由于不能伸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
以年夜公事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
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
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
张籍私谥为”贞曜师长西席“。

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
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萱 草

唐-李咸用

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

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

积雪莎庭小,微风藓砌幽。

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

注:李咸用 [唐](约公元八七三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与 来鹏同时,约唐懿宗咸通末前后在世。
工诗,应举不第。
尝应辟为推官。
咸用著有披沙集六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庭前

唐-陆龟蒙

合欢能解恚,萱草信忘忧。

尽向庭前种,萋萋特地愁。

注: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师长西席,长洲(今苏州)人。
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师长西席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紧张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
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所思

五代-李中

门掩残花寂寂,帘垂斜月悠悠。

纵有一庭萱草,何曾与我忘忧。

注:李中:五代南唐墨客,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
字有中,江西九江人。
仕南唐为淦阳宰。
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

萱 草

宋-苏东坡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

亭亭乱叶中,逐一芳心插。

注: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造诣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造诣。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年夜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若,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萱 草

宋-苏辙

萱草朝始开,呀然黄鹄嘴。

仰吸日出光,口中烂如绮。

纤纤吐须鬣,内冉随风哆。

朝阳未上轩,粲粲幽闲女。

美女生山谷,不解歌与舞。

君看野草花,可以解忧悴。

注: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平生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善于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争追步苏轼,风格淳厚无华,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洒脱自若,工致有序。
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萱草

宋-朱熹

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

北堂罕悴物,独尔淡冲襟。

注: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诲家、墨客,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敬拜。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偶书

元-王冕

目前风日好,堂前萱草花。

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注:王冕(1310年9月1日~1359)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师长西席、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老村落、梅翁等。
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代表作……他对画做了很大的贡献。
元代墨客、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中国绍兴诸暨人。
出身田舍。
生于1287年七月二十二日(9月1日),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韶光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
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
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
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初创。
儿时喜好作诗,《墨梅》便是个中最著名的一篇:“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萱草

明-高启

幽花独殿众芳红,临砌亭亭发几丛。

乱叶离披经宿雨,纤茎窈窕擢薰风。

佳人作佩频朝采,倦蝶寻喷鼻香几处通。

最爱看来忧尽解,不须更酿酒多功。

注: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墨客,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
擢户部右侍郎。
苏州知府魏不雅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开罪被诛。
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咏常季庭前萱草

清-姚永概

阶前忘忧草,乃作贵金花。

六出向我笑,须端缀粟芽。

君持杯谓我,所忧胡琐琐。

酌酒对此花,自计未为左。

我思植瑶草,灌以醴泉流。

枝叶日茂美,佩之百疾瘳。

世间闲草木,那得解余愁。

斯言傥不遂,愿逐庐遨游。

注:姚永概(1866年—1923年),字叔节,安徽桐城人。
生于清穆宗同治五年,卒于民国十二年,年五十八岁。
1894年,姚永概师从吴汝纶治学,前后长达九年。
1903年,桐城中学堂成立,姚永概为总监之一,又被聘为安徽高档学堂总教习。
1906年,被公推为安徽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1907年,受命赴日本稽核学制,归国后积极提倡教诲改造。
民国成立,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邀姚永概任北大文科学长,1918年,徐树铮在北京创办正志学校,聘姚永概为教务长。
1922年,姚永概面颊部长了肿瘤,1923年辞世。

------------------------------------------------------------------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
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平台!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互换精美原创文学。
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微旗子暗记:qq274158273,欢迎各位关注,欢迎各位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