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每天一古人诗词,一起来欣赏经典诗词!
唐代: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东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译赏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清闲地倚着哨楼了望。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宅兆,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调角:犹吹角。断:占尽。戍楼:防守的城楼。东风:指和煦风凉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宅兆。白日:残酷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陲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蕃人的情意彷佛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大汉:一作“大漠”。穷边:绝远的边地。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称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时令,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真切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谛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奇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东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东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宅兆。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业绩遐想到眼前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联络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东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纵然在那更为迢遥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比拟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挡,以是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付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浸染。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利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墨客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
这表现出墨客渴望民族联络的欲望。
全诗抒写墨客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抑扬,运笔如高山流水,奔驰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河湟旧卒》
唐代: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译赏
青年时期就已经随军参加征讨河湟的边防之战,等到头发发白,边疆安定的时候才返回故乡。
河湟:青海境内的二水汇合地区。河,黄河;湟,湟水。时清:指天下安定,没有战役烽烟。
十万将士如今死活难还,没有几个了。只剩下我吹着边陲的曲子空对斜阳。
零落:草木凋零,此喻去世者甚多,生还者甚少。边曲:边地的曲调。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略的河西陇右之地。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役给公民造成巨大痛楚。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 ”,便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响出了那个动乱时期。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彷佛还带点英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彷佛颇为光彩;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彷佛更可光彩。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薄暮时分吹笛,彷佛还很清闲得意呢。
以上说的都是“彷佛”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创造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奥深厚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险些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险些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幼年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愿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疆场,是永久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响了唐代公民为战役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悲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悲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落望无聊感情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付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这天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秋夕》
唐代:张乔
春恨复秋悲,秋悲难到时。每逢明月夜,长起故山思。
巷僻行吟远,蛩多独卧迟。溪僧与樵客,动别十年期。
↓↓↓记得点赞哦,喜好就分享和收藏!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