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名将,出生于江西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后搬家至九江。
他出身贫寒,官至侍中、太尉,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去世后追赠大司马,谥号桓。
陶侃为官40余载,忠顺勤谨,雄毅善断,识察纤密,珍时惜物,清廉爱民。
他对稳定东晋政局,保持江南70余年的安定局势起到了主要浸染。
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
唐德宗时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湖南日报 肖欣

幼年失落父,不得不随寡母仰人鼻息——命运为东晋江西九江人陶侃设定了令人沮丧的灰色出发点。

齐家有道丨陶侃惜阴自强 母子流芳

官场上,他也绝非幸运儿。
兜兜转转,42岁才得到机会出头。
虽战功卓越,可由于出身寒门,他乃至被人骂作“奚狗”。

幸运的是,上天赏给他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他们母子同列《晋书传》,千载扬名。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惜阴”二字,已是江西浔阳陶氏的家族徽章,更堪称中国家教文化的经典品牌。

湖湘有幸,长沙有幸,与千年陶门结缘。
3月的春天,在长沙街巷古井、民气深处,行走与归来的回顾与呼唤,绵长如风。

壹 家训代代相传

春日,又一次欢迎80岁的陶纳老人回到故里长沙市沙坪街道钟山村落,走进那间“湖南辛字陶长沙家谱室”。
“惜阴自强 厚德明达”8个字贴在门口;开山祖师东晋大将军陶侃的画像挂在墙上,剑目长髯,端正肃然。

2017年4月12日,由老人主持的“湖南辛字陶长沙家谱室”建成。
近一年来,这里已成为沙坪陶家民气目中“家”的象征。
去年7月8日,来自湖南各地的100多位沙坪陶氏宗亲相聚故里,失落散百年的花垣、龙山两支陶氏第一次“回家”。

不远处,是沙坪惜阴学校和陶家庙故址。
一株高大的樟树翠绿如盖,当年孩童们的嬉戏诵读、敬拜陶侃的袅袅喷鼻香火,彷佛仍在风声树影中摇荡。

再远处,是已被草木淹没的陶家老屋。
明朝初年的移民大潮中,江西陶氏辛字辈的六兄弟,有感于长沙是开山祖师陶侃封地而迁至沙坪,居住于此,后分迁至宁乡、浏阳、湘潭、安化等地。
风过耳处,彷佛可以想见那位明朝太学生在老屋东侧设惜阴书斋,校阅古籍、磋商义理、诗礼弦诵的情景。

数百年间,陶侃惜阴家训在沙坪代代相传,陶侃励志自强的精神,也在湖湘大地深深扎根,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国之栋梁:被誉为“黄河之昆仑”的清朝两江总督陶澍;以甘肃提督陶茂林为代表,助左宗棠镇守边陲的20多位清朝陶氏武将;还有辛亥志士陶梦蛟,老一辈革命家陶铸……

长沙太平街口,贾谊故居飞翘向蓝天的檐角,如临河照影的桐花枝,照见1600多年前的仲夏季节里,那位渴望回归这座老宅的白发老人。

贰 母训声声在耳

公元334年夏,年已76岁的陶侃获准告退归里。
他将军资、器仗、舟船等登记造册封存,亲自上锁,从武昌踏上返回长沙的归途。

这是陶侃期盼已久的归来。
长沙是他的封邑。
多年前他曾屯兵城西,与乱军首领杜弢对峙,终于打败杜弢;他曾住在贾谊故宅处理军务,作为主帅平定苏峻之乱,被封为长沙郡公。
皇上赐他可佩剑上朝的殊荣,但他坚辞不受。
现在,他终于选择以“祼退”的办法离开。

回长前的那个夜晚,大概老人静卧于榻检索此生,会默默告慰地府之下的母亲:光阴未虚度,不负慈母心。

陶母湛氏,一位杂牌将军的小妾,毫无社会资源的穷寡妇,能为儿子做什么?

她曾空空如也,但她有一颗诚挚、慈爱之心,助儿子结交益友。
有一天冰雪封道,天色将晚,有孝廉之名的范逵来家中借宿。
家徒四壁,若何待客才能让儿子与这位“精良青年”结为好友?她偷偷剪下一头长发卖给邻人,换回了米油酒菜,又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席切碎喂马……范逵感慨:“非此母不生此子。

她有智,有威,能时时警觉当官的儿子低调廉明,清正为民。
陶侃初涉官场,她赠儿子“三土”:一抔黄土,一只土碗,一块土布。
告诫他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若何的鲜衣美食、高官厚禄,也莫忘粗茶布衣,莫忘根本。

在浔阳监管渔业时,陶侃让一位部下带一坛咸鱼干送给母亲,她原封不动地退回去,还写了一封严厉的信:我不愉快反而更担心,任小官就利用职务之便送东西回家,若是当上了大官,怎么得了?

升任江夏太守后,陶侃备上热闹的鼓吹仪仗,接她来官衙同住。
她却将一块小布片缝在儿子官服的袖口里:你要当个好官,尽心恤民。
儿啊,莫忘穿粗布衣的时候!

叁 惜阴勤奋实干

陶母恩威并重,宽严相济,终将陶侃培养成忠正清廉、惜阴勤奋的国之砥柱。

两晋时期,纲常大乱,握有权力的重臣相互排斥,各种势力缠斗绞杀,一片血雨腥风。
陶侃手握重兵,却是少有的超越权欲、效忠国家、怜恤庶民的“第一纯臣”。

公元327年,东晋立国刚10年,苏峻叛乱,盘踞都城建康挟持王室。
朝廷重臣庾亮请陶侃出面平叛。
庾亮出身豪门,平常很瞧不起陶侃这样出自寒门的人。
陶侃放下个人恩怨,率军勤王诛杀苏峻,立下再造晋室之功。
后晋成帝任命他为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险些半壁江山尽在节制。
但陶侃功成身退,堪称中国历史上不以军权放肆野心的典范。

在虚浮奢侈之俗摇荡朝野的世风里,陶侃刚毅沉厚,务实避浮,虽被清谈绅士们白眼侧目为“老农俗吏”而不为所动,是难得的复苏者、实干家。
他遵母训,饮酒不过三杯;尚节俭,家里粮食蔬菜种地自给;连水军造战船留下的木屑他都要网络起来,等到雨雪天把木屑洒在路上防滑;他清廉自洁,公私分明,镇守夏口时,他督导官兵在驻地植柳,有次创造一位部属从营地移了一些柳树种在自家门口,便责令其立即送回。

母亲树立的门风,使他讲求务实,极力反对浮华的政风。
属下戏谈误事必严加责罚,并将他们的酒具赌钱用具等扔入江中。
在广州任闲职时,他每天清晨将100口砖从房内搬出,晚间搬回原位。
旁人不解,他回答:我想致力于规复中原,过于清闲安逸,恐不堪重任,以是这样自我劳累。
在“五胡乱华”、晋室偏安一隅的大动荡中,陶侃数十年率军扼守长江,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铁蹄,其数千里辖区长久安定,路不拾遗,有力地支撑了汉文明传统立于江南而不堕不断。
这是陶侃最大的事功和光彩,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主要历史贡献。

他自己惜阴勤奋,也这样哀求下属,时常勉励部下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去世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后人遂有“禹寸陶分”之说,“惜阴”成为他留给后人最主要的精神遗产。

肆 千年陶门遗风

遗憾的是,长沙那座安静的老宅,没有等到陶侃的归来。

就在陶侃离开武昌的第二天,他溘然疾病加重,逝于船上,归葬于长沙城南。
陶侃去世后,晋成帝高度评价他“作藩于外,八州肃清;勤王于内,皇家以宁”。
陶侃的人品大大勉励了他的曾孙——中国第一位田园墨客陶渊明。
他虽未能像陶侃那样“达济天下”,但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卓然凸显了先祖的精神血脉与风骨。

陶母湛氏与孟子之母、岳飞之母、欧阳修之母并称中华四大贤母。
她和儿子同列《晋书传》,是惟一名列正史纪传的古代母亲。
唐代官吏舒元舆途经陶母之墓,特殊感慨历来教子,母亲多恩慈有余威严不敷,夸奖陶母恩威并用教子有方,“可以卓往赫来,为千万年光”。
陶母还被尊为江西浔阳陶氏(九江古称浔阳)开山祖师母。
在以父、以夫为尊的时期,这是了不起的光彩,表示了她独特而强烈的家教感召力。
千百年来,浔阳陶氏将陶侃母子的故事和惜阴精神写进家训,编入宗谱,世代铭记。

1838年,由陶澍发起,17支陶姓宗亲共同集资,在长沙北正街惜阴巷附近兴建祠堂敬拜陶侃,并建筑惜阴书舍,供陶氏弟子赶考求学。
同年,陶澍在南京龙蟠里建成旨在培养实用人才的惜阴书院,这里后来建起了中国首个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名为陶风楼,鲁迅、胡适、蔡元培等都曾在此住馆阅览。

陶侃惜阴自强的精神,陶澍从小就深有体会。
7岁时他从父游学于岳麓书院,其父虽家贫如洗却嗜学如命,常读书至半夜,冬天凉气浸骨,就围着案几一圈圈地转,边走边读。
陶澍随父亲求学20多年,一起实地稽核测绘舆图,打下了踏实的经世学问功底。
入仕后,他以陶侃为榜样,积极督办海运,拔除盐政积弊,成为最敢啃硬骨头的政治经济实干家。

声音

清楚自己从哪里来

才能明白要怎么做

长沙沙坪陶氏和开山祖师陶侃文化研究者 陶纳

多年前,我的一位堂弟临终时,委托我查询他父亲陶梦蛟的平生故事。
我四处探求资料,很幸运地从一些老族谱中得知了自己陶姓的来历,知道了陶侃与湖南、与长沙的渊源。
我读到的这些老族谱来之不易,听说是“文革”时岳阳造纸厂的一位老工人从化纸炉前偷偷抢出来的;《长沙沙坪六修族谱》,也是一位老族人藏在阁楼顶上保存下来的。

退休后,我的紧张精力便是网络、整理、研究长沙沙坪陶氏家族文化的资料,开通了长沙沙坪陶氏网站,留下我的电话号码,24小时开通,我就怕没有人找。
夫人很支持我,她是武冈人,陶侃在那里做过官,她从小就听说过陶侃的故事。

我以为一个人要清楚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真正明白自己要怎么做。
家训家规便是见告你要怎么做人干事。
陶侃生于晋朝,当时的人尚空谈,喜赌钱,高官名流也不例外,形成了一种浮华的风气。
陶侃有很多反对浮华的辞吐,“惜阴”的那一段话最著名,成为千秋名句,也是陶氏后人引以为傲、身体力行的至理名言。
现在社会上仍有一种浮华奢侈的风气,长此以往,一个民族会失落去斗志,变成一盘散沙。
我以为重温陶侃的惜阴精神,老诚笃实干事做人,特殊有现实意义。
这是一种好家风,其意义超越了一家一姓。

我很高兴,这些年来寻根问祖,也是沙坪陶家人自我传统文化教诲与美德教诲的过程。
参与《长沙沙坪七修族谱》的陶再阳老人曾跟我说,以前不知道自己的先人从哪里来,做过什么,现在千年家史清楚,做了一回明白人。
陶景敏老人也说,父亲常教诲他要勤学苦干,要口稳、手稳、身稳,原来都是源自陶氏祖训。
现在沙坪陶氏家风好,没听说有过什么不务正业乃至违纪犯法的事。
特殊是有一批年轻人,爱读书,能吃苦,做实事,兄弟邻里联络,精神面貌很不错。
有句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国一体,不可分割。
培植好家庭,是一个国家固本培元的大事。

采访手记

家风,活在民间的固本培元的真精神

肖欣

沿着长沙民主西街的小巷子,一起讯问陶澍当年建筑的惜阴书舍,大樟树下的老人说:早就没有啦。

1000多年光阴飞逝,但长沙仍以自己的办法记住这位曾带来和平与安定的长沙郡公。
“陶侃射蟒”等民间故事至今流传,人们把他驻守的渡口叫“陶关”,“惜阴里”“惜阴巷”的地名则源自于他勉励后人惜阴的名言。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
”千载而下,“惜阴”二字,已成为中国家教文化的经典品牌,化入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
在更纵深的历史肌理中,它也意味着对大众普遍行为生理与评价的拨正,指向一个民族对自我精神导向与社会风气的调度与修复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旋转当下已对民族精神肌体造成侵蚀的奢华虚浮之风须要的,也是从家这个最小社会单元凝聚民气、复兴文化所须要的。

无论时势如何变革,家都是中华文化不断自我生发、修复、沉淀的能量场,积蓄与蛰伏着中华文化最刚健也最富活气与活力的部分。
每一个家族沉淀的良好风气与道德规范等看似细微家常,但对历尽文化创伤与劫难的中国,却堪称维系世道民气的一线活气,是活在民间的固本培元的真精神。
由于它们调动与呼唤的,是每一个中国人天然的文化影象与感知,它们来自中华血脉的深处,接连着中华精良文化的基因,带有母亲怀抱般亲切与温暖的体温。

长沙沙坪的一位陶家父亲说,得知自己的家史他蛮激动,但已上中学的孩子对此并不感冒。
探求惜阴书舍的旧址,碰到一群周南中学的孩子放学回家。
我觉得每一个孩子的身后,实在都拖着一个长长的家的影子,那是身为中国人最细微的文化胎记,与生俱来,陪伴终生。
我倾慕长沙沙坪那一群续接了自我根脉的陶家人。
遗憾的是,很多人仍旧身在“我从哪里来”的迷茫之中,包括我自己。

这或许折射了当下中国在自我文化传承上依然存在的某种尴尬:由于传统断裂太久而导致个体文化身份模糊,日常情绪稀疏。
在这一背景下,重温先贤的家训家教,并不但是从故纸堆里摘文择字糊裱心灵,喝上一口励志鸡汤。
在先贤点滴言行中感发、激活、接续精良的传统文化基因,方可使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不失落根本,不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