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华”字还有其他几个读音,识别起来比较麻烦。它们紧张是古代的通假义以及某些地名和姓氏义的读音。如果只用于古代,现在的一样平常人不知道倒也罢了,问题在于,某些意义的读音,许多人至今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碰到,读错了每每会面笑于人。因此,先容一些有关的知识,帮助年轻的读者辨义正音,我想不会是完备无益的。
首先谈通假义。“华”在古代可以通“花”,便是“鲜花”“花卉”的“花”。这个意义,应该读huā而不能读huá。例如《周易·大过》:“枯杨生华。”是说枯槁的杨树开了花。又如陶渊明《拟古诗》:“灼灼叶中华。”《桃花扇·逃难》:“可有莲华并蒂开。”这两个“华”字都与“花”字音义完备相同。此外,元朝吴昌龄的《东坡梦》第三折有句:“露冷霜华重。”这里的“霜华”也即“霜花”,是用白花来比拟满地的浓霜。人们熟习的针言“春华秋实”,是说春天着花,秋日结实。此“华”也通“花”,不过由名词用成了动词。这一针言当代还有人用,老舍师长西席1953年写过一部话剧,剧名就叫“春华秋实”。这个“华”字历来读huā,《当代汉语词典》注作huá,在理据上彷佛有点说不通。
再谈地名义。中国古代,有部分地名中的“华”字读音分外,沿用到本日的,紧张有位于陕西省境内的西岳西岳和华县以及与之干系的几个地方。
“西岳”的“华”,古代本有huá、huà两读,后来huá音淘汰,专读huà音,假如有人再读huá,就会被认为是念错了。由“西岳”得名的道路和建筑物,如上海的西岳路、西岳饭店等,其“华”字也应念huà。还有,古时称山的北面叫阴,南面叫阳。汉代有个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便是因位于西岳之阴(北面)而得名。《尚书·禹贡》说:“华阳、黑水惟梁州。”这个“华阳”,也因位于西岳之阳(南面)而得名。两个“华”字都读huà。但是,中国被称作“华阳”的地名还有一些,如:过去四川省中部有个华阳县(1968年撤销,并入双流县),安徽省望江县和绩溪县都有华阳镇,江苏省句容、金坛两市之间的茅山有华阳洞,这些地名都与西岳西岳无关,因而个中的“华”字都读huá而不读huà。至于其他带有“华”字而与西岳无关的地名,当然也照此办理,如《春秋左传》里提到的华不注山(在今山东省),古代寓言中有华胥国,三国时曹操赤壁败北后逃跑经由的华容道(在今湖北省),河南洛阳有古宫苑华林园,陕西骊山下有唐代开凿的华清池,上海松江旧名华亭,等等。这些名称中的“华”字显然都应读huá。
“华县”是当代地名。1913年以前名华州,因其地前据西岳,可能也由此而得名,以是这个“华”字也读huà。
总之,地名中“华”字的读音,只要根据上面所定的辨别原则,就可以大体上分清。当然,没有把握时,还应查一查有关的工具书。
末了谈姓氏义。过去一样平常认为,“华”姓都huà。这种说法,如果就汉族而言,大体上是对的。如春秋时宋国有华元,汉末有名医华佗,清代有画家华喦(yán),当代有作家西岳、漫画家华君武、数学家华罗庚等,这些“华”姓历来都读huà。《当代汉语词典》在此项姓氏义下加了一句说:“近年也有读Huá的。”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厥后果是不好的。众所周知,姓氏读音的传承性是相称稳固的,一样平常不会轻易改变。汉族“华”姓两千多年来都读huà,不仅大陆,而且外洋也如此。当然,少数人由于不知道“华”姓的分外读音,读成huá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宜加以肯定,而是应该通过字典等工具书去帮助他们纠正,以有利于语音的规范化。
上面说的是汉族的“华”姓。至于满族的“华”姓则又当别论了。石继昌师长西席在《满族人名的读音(下)》(见《春明往事》286~287页)中,引用清代末科榜眼朱聘三的话说:“中华的华字作为姓氏,汉族人读仄声,音化;满族人读平声,音滑。这是由于汉族华氏之祖,食邑于华,以地为氏,华即西岳、华县之华,音化;满族之华,如安南将军华善,川陕总督华显,其华字不是地名,音滑。天津南开大学华粹深教授……是爱新觉罗氏名书法家宝瑞臣师长西席(熙)之孙,以华为姓。和津门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华璧老(世奎)有别,一满一汉,读音则一平一仄。”
如果我们的字词典,能够从满、汉两个“华”姓的区分上,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然后将其按民族分列为huá、huà二音,这倒是一个合理的办法。比起那种“近年也有读Huá的”含混说法来,我以为要好得多。
来源:摘自《咬文嚼字》
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