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散文还是新歌,这些精美的作品,都不仅仅是局限在原诗的圈子里,它们浸透了作者自己的思考以及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一种独立的美感,又和唐诗原有的意境和美感交相照映。

洛夫是国际著名墨客、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在诗歌界有“诗魔”之称。

墨客洛夫

在《唐诗解构》这本书的自序中,作者洛夫说:“希望从旧的东西里探求新的美,发掘所谓“意”在言外的“意”中潜在的诗质”。
以是《唐诗解构》这本书里的作品不同于仅仅翻译一样地对原诗进行还原,而是墨客用当下的思维、用丰富的想象和敏锐的感想熏染力对古诗词进行再创作。

4个小技巧教你把古诗变现代诗

如果想考试测验古诗与新诗结合的不同可能,写出独立于原诗之外自己的作品,这本书至少给我们供应了4种可供借鉴的办法:

1.在原诗的意蕴中,加入一个当代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原作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创作

从高楼俯首下望

人来

人往

谁也没有闲工夫哭泣

再看远处

一层薄雾

漠漠城邦之外

寂寂无人

矢志不移的云

矢志不移的阡陌

矢志不移的远方的涛声

矢志不移的宫殿外的夕阳

楼上的人

矢志不移的一滴泪

陈子昂的原诗中写的是一种无人的孤独。
一个人在渺远的韶光中,在广阔的空间中,不见古人,不遇后人,独立苍茫,落寞苦闷。
这是无人的孤独。

而新诗中,写的是两种孤独。
楼下人来人往,谁也没有闲功夫哭泣,谁也不关心谁。
这不便是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吗?在人群中也一样孤独,这是有人的孤独。

而第二部分,墨客写寂寂无人处,矢志不移的韶光和空间,衬托无限微小的自己。
这是无人的孤独。

无论陈子昂的原诗还是再创作的新诗,说的都是一种永久的孤独

2.用当代的眼力授予诗歌另一种诙谐的意趣。

原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创作

登楼登楼

再上一层

更上一层

你准可看到荒烟千里之外

另一颗太阳哗然升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原诗戳穿了一种普遍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在新诗里,洛夫也是表达这一点,但是人能够看得更远。
我们现在知道,我们这个地方的太阳落下去,在另一个半球,太阳正冉冉升起。
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一下,登楼,上一层再上一层,上上上,你看得越来越远了,哇,你直接看到另一个半球去了,那边太阳正喷涌而出。

3.提炼诗意,用另一种独特的措辞风格表达出来。

原作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再创作

推开楼上的窗子

两眼皆绿

满室那个春,满窗那个色

浑身皮肤那个痒

陌上柳枝那个轻,那个柔,那个浪

四月那个愁

枕边一撮削发那个怨

出征的人儿呀

封啥侯,拜啥相

怕只怕

那远方的杨柳比这里的更轻,更柔,更浪

搔得皮肤更痒

闺怨诗讲究蕴藉有韵味,而洛夫的新诗,写得张扬,充满淋漓的活气,就像他诗中普天盖地中的绿,铺天盖地的春天。

王昌龄的诗,迁移转变点在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杨柳色”三个字可以给人及其丰富的遐想。

第一,杨柳可以表现万物萌发、春心萌动的春天。
二,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女子看到柳树可能想到送别丈夫的情景。
三,看到柳树,女子想到自己年轻的容颜,她起了伤春的感情,担心自己容颜的朽迈。
以是逼出第四句“悔教夫婿觅封侯”来。
她心动了,可是心爱的人不在身边,可怎么办,现在还是绿窗人似花,但是青春容颜逝去得快啊,朝如青丝暮成雪。

洛夫的诗意和原诗比较同等,满室春色撩人,她的心痒痒的,但她愁啊,枕边削发莫不是逐渐老去的前兆,她愁啊,美好光阴不能和心上人共度。
她后悔了,不该让丈夫去封侯拜相,但是后悔中,又担心,担心远处的风景更好,勾得丈夫不想归家。
整首新诗,措辞极有表现力。

4.捉住诗中的一个点,进行扩散描写

原作

还乡偶书(贺知章)

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再创作

你问我从哪里来?

风里雨里

茅店鸡鸣里,寒窗下的灯火里

从丢了魂的天涯

从比我还老的岁月里

有时也从浅浅的杯盏里

孩子,别说不认识我

这乡音

便是我守护了一辈子的胎记

洛夫的新诗,大部分的篇幅是描写旅人半生流落在外生活的掠影。
风里来雨里去,有晨起早行的辛劳,有寒窗灯火下的孤寂,有天涯旅人的断肠,有时候墨客也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情不能自胜时,暂且晃一晃羽觞,用浅浅的杯中物换一段醉乡路稳。

贺知章的第一句是“幼年离家老大回”,“幼年”与“老”之间巨大的光阴跨度,便是洛夫新诗紧张描述的内容。
遐想到洛夫的人生经历,大概这一段流落的描述中,有墨客自己的影子。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洛夫对付古典文化,并不是一味的顶礼膜拜,他在进入唐诗境界后走出来,用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意见意义,重构属于自己的诗境。
这种态度很值得我们借鉴,文化要传承,但是作为间隔唐朝1000年后的今人,在为唐诗目醉神迷之时,我们也该当存在着几分复苏敢于创新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