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墨客是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的。
“凉风发”,暗示时令是秋日,与下文“秋月”相呼应。
“吴越”,泛指江、浙一带;了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
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模糊地透露出墨客登楼时孤寂、烦闷、怅惘的心情。
墨客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写“望”中之景的。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不雅观。
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不雅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象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玉轮中滴出。
十四个字,把秋月下临江古城分外的夜景,描述得多么逼真真切!
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
“空”字,在气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殊静寂。
“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
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你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玉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象露珠是从玉轮上滴下似的。
“滴”与“摇”,使全体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逼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憧憬。
这样的描写,不仅反响出浪漫主义墨客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觉得和细致的不雅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不雅观景物的紧张特色,“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墨客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
他苦苦思虑什么?原来他是在慨叹人间混浊,知音难遇。
“相接”,精神相通、心领神会的意思。
一个“稀”字,吐露了墨客生平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苦闷心情。
“古来”、“眼中”,又是墨客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意思是说,不仅是我面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
知音者“眼中”既然“稀”,墨客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
这里“眼中”二字对末了一联,在构造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浸染,暗示底下将要写什么。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谢玄晖,即谢浄,南齐著名墨客,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去世。
李白生平对谢浄十分敬慕,这是由于谢浄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情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做“今古一相接”(见《谢公亭》)。
谢浄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致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
“澄江浄如练”便是此诗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
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浄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李白写此诗是在他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就很自然地会遐想到当年谢浄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浄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惊叹:“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意思是说,谢浄能吟出“澄江浄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我深深地怀念他。
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浄精神“相接”,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与谢浄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浄,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短缺知音,孤寂难耐。
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蕴藉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令人倍感“月下沉吟”的墨客是多么的寂寞和忧闷。

唐诗鉴赏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这首诗,墨客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面前,往古,飘然而来,忽然而去,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表面看来,彷佛信笔挥洒,未加经营;仔细玩味,则脉络分明,一线贯通。
这根“线”,便是“愁情”二字。
墨客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时而描述客不雅观景物或赞颂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这条感情线索时显时隐、一起一伏,象波浪推涌,节奏光鲜,又逐步趋向深化,由此可见墨客构思之精。
这首诗中,词语的选用,韵律的变换,在色彩上,在音调上,在韵味上,都折衷同等,给人以一种苍茫、凄凉、沉郁的觉得。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怀主线,使得全诗十全十美,愈见精美。

(何庆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