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学
初夏,也称孟夏、首夏,走进五月(农历四月),就进入了初夏。大自然经由春天的繁荣与残酷,由暮春进入初夏,逐渐进入一个发展和成熟的时令。时序的变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带来了新的变革,古人在适应这些变革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生理感想熏染和审美需求,创作了大量咏吟初夏的诗篇。“人穷怕老吾何愧,夏浅胜春古有诗。”宋代墨客方回的这首(《初夏》)诗,解释初夏的胜景,随意马虎引发墨客的诗情,留下丰富的诗篇。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浩瀚的咏初夏的佳作。
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就对初夏的景致赞不绝口: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初夏》)
诗中给我们描述了花鸟更替,绿叶渐深,轻烟变重,莺响宫殿,鱼跃舟侧,燕舞檐前的随着时令变换的初夏风景,展现了初夏迷人的独特魅力。
再看唐代墨客刘禹锡的《初夏曲三首》其二:
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
巢禽命子戏,园果坠枝斜。
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
时节已过了繁花盛开的时候,千万家堂前屋后都是树木成荫。鸟巢里传来母鸟教幼鸟嬉戏叫声,果园里的果实已逐渐终年夜,压得树枝倾斜了。爱热闹的飞蝶感到孤单,到处探求晚开的花树。墨客捉住初夏树木渐茂、鸟育幼子、园果渐大、花稀蝶孤的特点,写出了初夏屯子充满活气活力的特有景致。
唐代墨客李贺的《四月》,展现了初夏胜景:
晓凉暮凉树如盖,
千山浓绿生云外。
依微喷鼻香雨青氛氲,
腻叶蟠花照曲门。
金塘闲水摇碧漪,
老景沉重无惊飞,
堕红残萼暗参差。
李贺写有一组咏十二个月的诗,每首七句。这首咏四月的诗是一首惜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一些迟开的花此时尚未完备凋落,墨客通过对暮春初夏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初夏风光的特有魅力。
墨客描述视野中的初夏美绿:夏云已起,“千山浓绿生云外”,云是时有时无缥缈虚,绿是层层叠叠耀目浓。此时云飘飖而洒喷鼻香雨,光润的叶盘曲的花映照着曲门。池塘碧水清闲的荡着荡漾,水中的倒影波澜不惊,红花残萼时时地飘落在水面。写出了初夏叶绿花残的特有景象。诗中的“喷鼻香雨”用得妙。之前初唐墨客宋之问用过“喷鼻香雨”:“江鸣潮未落,林晓日初悬。宝叶交喷鼻香雨,金沙吐细泉。”(《游称心寺》)而氛便是云气,氲是迷蒙。“依微喷鼻香雨”泛起“青氛氲”,将“雨”和春天的“氛氲花喷鼻香”连起来,这就使雨有了喷鼻香气。在洋洋洒洒的小雨中,仿佛大地到处飘满了花喷鼻香。
唐代墨客白居易的《池上早夏》,颇有生活情趣: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落。
静拂琴床席,喷鼻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晚春初夏的一个晚上,刚下过雨,塘里的水积得很深,举头望头顶的枝丫上已经长出了叶子。远处几只船彷佛没有组织的渡家一样散乱的排着,阁下村落竹篱疏散,彷佛只是一个小的江村落。闲来无事悄悄地抚摸着琴床,溘然想起打开酒窖,取上一瓶好酒来独自品味。终日无事,只能时时地逗逗还不懂事的小孙子。
唐代墨客徐夤的《初夏戏题》,充满了活气:
长养薰风拂晓吹,
渐开荷芰落蔷薇。
青虫也学庄周梦,
化作南园蛱蝶飞。
诗中写清晨吹着和煦的熏风,让人身心惬意;池塘里的荷叶菱叶逐渐终年夜,院子里的蔷薇花随风飘落。树叶上的青虫已经做茧成蛹,即将化作蝴蝶到处飞舞。墨客用拟人手腕写出了初夏万物的勃勃活气。
唐代墨客贾弇的五绝《孟夏》,描写了江南水乡的初夏美景: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诗的意思是:在水乡江南的初夏,一片片竹林成长茂盛,子母竹竹笋像编排起来一样茁壮成长。湖泊里鱼儿跳跃,大蛤的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引人入胜;晚上田鸡的叫声连成一片,像管弦奏乐一样悦耳动听。诗中把初夏时节水乡江南的蛙声比作管弦之乐,萦绕耳际,令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