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春

早春(韩愈)

春晓(孟浩然)

苏师长教师读诗|古诗春夏秋冬 田园山水 农村 西湖 植物 景中情

咏柳(贺知章)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志南)

春游湖(徐俯)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村落居(高鼎)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

春日(朱熹)

游园不值(叶绍翁)

江南春(杜牧)

滁州西涧(韦应物)

村落庄四月(翁卷)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初秋行圃(杨万里)

四季田园杂兴·其七

四季田园杂兴·其二

三衢道中(曾几)

约客(赵师秀)

山行(杜牧)

秋夕(杜牧)

枫桥夜泊(张继)

江雪(柳宗元)

终南望余雪(祖咏)

田园

饮酒·其五(陶渊明)

游山西村落(陆游)

书湖阴师长西席壁(王安石)

望庐山瀑布(李白)

题西林壁(苏轼)

鹿柴(王维)

望天门山(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

望岳(杜甫)

独坐敬亭山(李白)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舟夜书所见(查慎行)

宿建德江(孟浩然)

望洞庭(刘禹锡)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暮江吟(白居易)

约客(赵师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屯子

村落晚(雷震)

村落夜(白居易)

江村落即事(司空曙)

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

西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题临安邸(林升)

名楼、寺院

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登鹳雀楼(王之涣)

夜宿山寺(李白)

植物

咏柳(贺知章)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采莲曲(王昌龄)

山行(杜牧)

题菊花(黄巢)

梅花(王安石)

墨梅(王冕)

题画兰(郑燮)

景中情

杂诗(王维)

夜雨寄北(李商隐)

题都城南庄(崔护)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写景的古诗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长安街上周详的春雨润滑如酥,了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一年之中最美的便是这早春的景致,远赛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忆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咏柳 / 柳枝词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飞舞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便是仲春的东风,犹如神奇的剪刀。

绝句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奇丽,东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瞥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活气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动手杖走过桥的东边随意率性不雅观赏这春光。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小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一直。
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春游湖

宋代: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渡 一作:度)

译文

一对对燕子,你们什么时候飞回来的?小河两岸的桃树枝条浸在水里,鲜红的桃花已经开放。

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花落 一作:新绿)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竹篱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纭飘落,新叶长出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就再也找不到了。

村落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草木成长鸟儿飞舞的杨春仲春时节,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般的水汽之中。

村落里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天色还早,赶紧趁着东风把鹞子放上蓝天。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代:杜甫

黄四外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

译文

黄四外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嬉闹的彩蝶依依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清闲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东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涯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游园不值

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

译文

大概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落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落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飞舞。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好涧边成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清闲地横在水面。

村落庄四月

宋代: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村落庄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坡野外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照映。
杜鹃一声声啼叫在如烟如雾的蒙蒙小雨中。

村落庄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早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样平常,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敷,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旭日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夏初秋行圃

宋代: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阁下却不声。

译文

(题目)初秋在园子里闲步

夕阳看似无情,实在最有情,

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冒死的年夜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

蝉的叫声彷佛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

由于,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彷佛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滞了。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代: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落落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落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种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放学着种瓜。

四季田园杂兴·其二

宋代: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洁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惟 通 唯)

译文

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劳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每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连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最近时更增长了些幽趣。

约客

宋代: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已经由了午夜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小扣着棋子,看着灯花一朵一朵落下。

秋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仲春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由于喜好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仲春春花。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译文

银烛的烛光映着生僻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瞩目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玉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苏州城外那寂寞寂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
由于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以是不少文士纷纭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个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日的夜晚,墨客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柔美的景致,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冬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清闲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终南望余雪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田园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以为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环抱,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若何表达。

游山西村落

宋代:陆游

莫笑田舍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打门。

译文

不要笑田舍尾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田舍待客菜肴非常丰硕。

山峦重叠水流弯曲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涌现一个山村落。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靠近,布衣素冠,淳厚的古代风尚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动手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书湖阴师长西席壁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推门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喷鼻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

茅草房庭院常常打扫,清洁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牢牢环抱;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喷鼻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山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喷鼻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了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彷佛有几千尺,彷佛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以是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孔,是由于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宁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优势景宜人。

译文

宁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创作背景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辋川著名胜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个中的第五首。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决牝牡,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奇丽的景象全都汇聚个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肚量胸襟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微小的群山。

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末了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足,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以为路途迢遥,当景象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穷。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水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玉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宛如彷佛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小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笠帽,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小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玄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真珠 通 珍珠)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赤色。

最可爱的是那玄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月牙形如弯弓。

约客

宋代: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已经由了午夜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小扣着棋子,看着灯花一朵一朵落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 一作:溪头)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喷鼻香气里,人们评论辩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田鸡的叫声。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昔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地皮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涌如今面前。

屯子村落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演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村落夜

唐代: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落南村落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门前 一作:前门)

译文

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密语着,山村落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远处野外,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

江村落即事

唐代: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落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译文

垂钓归来,却

纵然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宿甘露寺僧舍

宋代: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译文

床枕上弥漫着云气,使我恍若睡在千峰之上;阵阵松涛从万壑传来,彷佛就在我床底下轰响。

我忍不住想去看那如山般高高涌过的波浪,一打开窗户,滚滚长江仿佛扑进了我的窗栏。

西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季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致,风光与其它时令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译文

在残酷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仲春间。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韵译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喷鼻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切实其实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滞?

淫靡的喷鼻香风陶醉了享乐的朱紫们,切实其实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登基。
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
这首诗便是针对这种阴郁现实而作的。
这首诗便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名楼、寺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神仙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瞥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重生烦愁。

译文

昔日的神仙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薄暮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详细创作韶光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便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墨客登临黄鹤楼,览面远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
(唯 通:惟)

译文

朋侪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逐渐消逝在碧空尽头,只瞥见滚滚长江向天涯奔流。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石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逐渐着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彭湃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墨客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从前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探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植物咏柳 / 柳枝词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飞舞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便是仲春的东风,犹如神奇的剪刀。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洒脱,著名的《咏柳》、《还乡偶书》两首随处颂扬,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6篇诗文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采莲曲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面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仲春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由于喜好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仲春春花。

题菊花

唐代: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喷鼻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喷鼻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梅花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寒冷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由于有梅花的清香传来。

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版本一)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版本二)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须要别人称颂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暗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年—1350年)期间。
王冕在长途漫游往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有一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
此诗就作于此。
此时正值元末农人大叛逆爆发前夕,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办理的抵牾,借梅自喻,感慨之下作此诗。

题画兰

清代: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喷鼻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

兰花成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喷鼻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喷鼻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繁盛热闹繁荣,只是兰花不愿去答理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拜别时去挽留。

景中情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叨教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之后,墨客便在孟津隐居多年。
久在异域,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译文二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我此时唯一能见告你的,便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日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惦记你!

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译文

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瞥见那俏丽的面庞和桃花相互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石沉年夜海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东风之中。

创作背景

此诗的详细创作韶光不详。
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俏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
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约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旁边。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吟诵诗篇,玉轮伴随我徘徊,我伯仲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复苏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快,酒醉往后各奔东西。

我愿与他们永久结下忘掉伤情的友情,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李白身居长安,正是官场失落意之时。
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
当时李白政治空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以是写下本诗,见告自己及时行乐。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墨客,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1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