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手腕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腕。

语文修辞手腕常识清单范例演习

2、构造

比喻一样平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色,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涌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样平常、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涌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范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洁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洁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把稳:

①润色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润色与被润色、限定与被限定的形式来表示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解释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
不涌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范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其余,还有一种情形,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解释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喷鼻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浸染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近;(3)化抽象为详细。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实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情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彷佛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围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事情。
——词的比喻义

把稳:

(1)比喻要有相同点;

(2)不是有比喻词便是比喻句;

(3)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涌现。

二、比拟(拟人和拟物)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腕叫比拟。
普通地讲便是把物“人化”,或把人“归天”,或“甲物乙归天”。

2.种类

(1)拟人。
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授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绪。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欢迎雷声。

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措辞、情态或生理。

但不是人涌现了便是拟人句。

“那河边的金枊,是夕阳中的新娘。
”这是比喻。

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
当然也是比喻。

(2)拟物。

修辞办法之一。
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

①把人比作物, 例句:

(1)人群不顾统统,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瞥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

拓展:比喻与拟物的差异

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涌现。

拟物中的物可以不涌现。
如上面的例句“涌了上来”“咆哮”“长在水里”。

3.比拟的浸染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绪共鸣。

4.比来试题的稽核形式同比喻,这里不重复。
下同。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干系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色代替。
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师长西席,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
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
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缘故原由。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
例如:何以解苦恼唯有杜康。

3.借代的浸染

引人遐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光鲜、生动形象的效果。

4.利用借代要把稳的问题

(1)必须捉住事物最范例的特色。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理解干系背景。

四、夸年夜

1.定义

故意言过实在,对客不雅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腕叫夸年夜。

2.种类

(1)扩大夸年夜。
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年夜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

(2)缩小夸年夜。
故意把客不雅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年夜形式。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年夜。
在韶光上把后涌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年夜形式。
例如,农人们都说:“瞥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喷鼻香味来了。

3.夸年夜的浸染

表达光鲜的情绪和态度,突出事物的实质特色。

4.利用夸年夜要把稳的问题

(1)夸年夜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分开生活的根本和依据。

(2)夸年夜和真实要有一定的间隔。
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年夜,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年夜要把稳运用的场合。
严明的申报请示、报告,科技解释文,说理文章等,不宜利用夸年夜。

五、对偶

1.定义

将构造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
高下句意义相似、附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
②绿树村落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
高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童子牛。
②客气使人进步,骄傲使人掉队。

(3)串对(流水对)。
高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迁移转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浸染

便于吟诵和影象;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利用对偶要把稳的问题

利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
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提示:对偶很好辨识,稽核意义不大。
重点要记住对偶的表达效果。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构造相同或相似、语气同等、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身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身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身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厚和谦善,他们的肚量胸襟是那样的俏丽和宽广。

3.排比的浸染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怀更加光鲜。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故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覆信,他刚拜别,他刚拜别。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彷佛失落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落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浸染

紧张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绪的浸染。
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洁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提示:把稳重复和叠词的差异。

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假如同一个字或偏旁。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叠词使效果:1、韵律回环, 富有音乐之美。
2、特色突出, 具有则强调浸染。
3、表达感情, 使其更加深刻。
4、拟声叠音, 仿佛身临其境。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勾引读者把稳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
例如: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样平常不才文中,或不须回答)。
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利用设问要把稳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把稳,启示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去世后才能由省委果追认来知足吗?

(2)否定式反问。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战胜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设问与反问的差异

为了引起别人把稳,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
常日情形下,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是设问的标志。

利用设问,能引人把稳,启示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构造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但是设问也有一种情形,句中只问不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

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在自问自答,答案不用自己说出来。
能启示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
实在答案不说出来比说出来好。
他总不会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辈同学少年也。
添上这一句,是多余的,也是败笔。
诗歌的一点意味也就在这里。
不把话说出来,让你揣测,或语意明了,不用回答。

有人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
由于它非常符合反问的一个特色“只问不答”。
但是还要考虑反问的另一个更主要的要素,反过来问,要有“反”方向的思考。
如:

1.你难道不想知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的修辞办法吗?

难道……吗 +不 双面否定表肯定

2.你怎么可以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呢?

怎么……呢 是反问,否定

依据反问的最紧张特质,对照“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中没的反向问的意思,以是不是反问。

十、比拟

1.定义

比拟,是把具有明显差异、抵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腕。

2.种类

从构成的办法看,比拟有两种环境:

(1)反面比拟;

(2)反物比拟。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以是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以是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客气使人进步,骄傲使人掉队。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究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究竟不过是苍蝇。

3. 浸染

利用这种手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抵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实质特色,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传染力。

十一、引用

1.定义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针言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种类

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
比如正引便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同等的场合。
正引一样平常是用来印证自己的不雅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
反引便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利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创新,或起到讽刺的浸染。

3.浸染

可使所表达的措辞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长传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不雅观点和意见供应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十二、通感

1.定义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不雅观事物时,用形象的措辞使觉得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平分歧觉得相互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觉得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觉得,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种类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

在通感中,颜色彷佛会有温度,声音彷佛会有形象,冷暖彷佛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镇静”,觉得和听觉相通。
用当代生理学或措辞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范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暗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暗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觉得互通,即为通感。

实在古诗文中也有,比如《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便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便是通感。

3.浸染

通感技巧的利用,能打破措辞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修辞手腕补充练习(含答案)

一、请指出下列句子所利用的修辞手腕

1、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便是箭和靶的关系。
(比喻)

2、雨来刚进屋,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门提高来了。
(借代)

3、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借代)

4.他外号叫张科学,种的西瓜,一百里外就闻到瓜喷鼻香了。
(夸年夜)

5.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夸年夜)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拟人)

7、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拟物)

8、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不过是苍蝇。
(比拟)

9、豪门酒肉臭,路有冻去世骨。
(比拟)

10、手像芦柴棒一样平常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去世人一样的惨。
(夸年夜、比喻、排比)

11.光明啊,我景仰你,我景仰你!
(反复)

12.在我灰心的时候,你鼓励我,在我失落败的时候,你鼓励我。
(反复)

13.李白有一句诗歌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引用)

14.(清国留学生的头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样平常,还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

15.难道公民志愿军不是咱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吗?(反问)

16、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设问)

17、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烂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天安门诗抄·向总理请示》)(双关)

18、造福公民,公民高兴。
(顶真)

19、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回文)

20、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刘白羽《长江三日》)(通感,比喻)

2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

22.客气使人进步,骄傲使人掉队。
(比拟)

2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互文)

24.她的样子很可爱:苹果脸,柳叶眉。
(比喻)

25.林冲踏着乱琼碎玉,飞奔而去。
(比喻)

26、公民铁路公民办,办好铁路为公民。
(顶真)

2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互文)

28、他的妻子挺着个大肚子,看样子是有喜了。
(讳饰)

29、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借代)

30、在污泥浊水中,决不能随波逐流。
(比喻)

31.他们要从公民心中拔去周总理这棵参天算夜树啊!
(比喻)

32.她身体很弱小,来阵风便能吹倒。
(夸年夜)

33.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人先醉。
(夸年夜)

34.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比喻,排比)

35.这便是说,我们的学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党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文风也有些不正的地方。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反复)

36、谁能否认周总理是中国公民最爱戴的领袖?(反问)

3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互文)

38、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对偶,比拟)

二、判断下面诗句所用的修辞手腕

1、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拟人)

2、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用典)

3、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喷鼻香纯白?(拟人)

4、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用典)

5、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比拟)

6、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用典)

7、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比拟)

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8、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比喻)

9、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太息。
(用典)

10、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比拟)

11、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豪门谒孔门。
(借代)

12、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落。
——(列锦)

13、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顶真)

1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
(通感、比喻、拟人)

15、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互文)

16、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设问)

17、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拟人)

1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比喻)

19、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陆游《钗头凤》(反复,叠词)

20、辛劳遭逢起一经,兵戈寥落四周星。
(借代)

2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22、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比喻)

2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夸年夜,比喻,对偶)

2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借代)

2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反复,拟人)

26、晒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年夜)

27、举酒欲饮无管弦。
(借代)

28、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比喻)

29、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反语,借代)

30、战士军前半去世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比拟)

3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叠词)

3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比拟)

3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双关)

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借代)

35、硕鼠!
硕鼠!
无食我黍。
(呼告)

36、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回文)

37、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顶真)

38、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陆游)(用典)

3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比喻,反问)

40、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典)

41、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样平常开。
(昭君怨·梅花)(比拟)

42、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通感)

43、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借代,比喻)

44、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拟人,对偶)

45、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
——岳飞(比拟,借代)

46、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
——孟郊(比喻)

47、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用典)

48、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比喻)

49、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李白(夸年夜,对偶)

50、迢迢牵牛星,皎皎天河女。
(互文,叠字)

51、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拟人)

52、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喷鼻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