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说:“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可见东坡师长西席定然爱竹如痴,才会宁舍口腹之欲,也要一株翠绿来滋养身心。

中国人向来爱竹,不但把它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古往今来,赞赏它的诗画更是数不胜数。

郑板桥画竹,秀劲坚韧,一枝一叶,悠悠含情;

三首咏竹古诗韵味悠长写尽夏日竹林的清幽之美

王安石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直而有节,瘦而不妖。

仲夏,最宜竹林乘凉。
一起来赏读三首咏竹诗,感想熏染竹的洒脱挺立、俊逸清幽之美。

01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落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唐·郑谷《竹》

翠竹与烟雨、清风最合适,宛如天成的画卷。
竹在微风中轻摇,拂动潺潺流水,将宁静的村落落映衬得更加柔美。

春天的嫩笋从阶前的苔藓中迸出,夏日浓密的竹叶掩映着铺满莎草的小径;那可爱的杏花嫣然含笑,有几枝从翠竹林中穿过,与竹叶相互照映。

郑谷这首咏竹七律诗,通篇不着一个“竹”字,但句句均未离开竹。

诗中不仅生动勾勒出竹的形象,还细腻地描述了竹叶轻拂流水的柔美,以及竹影婆娑中村落落的宁静,与松树共同构筑的和谐之美。

整首诗意境幽美,句句如画,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墨客对竹的喜好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感同身受。

02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合适。

唐·刘禹锡《庭竹》

在风霜雨露中发展的庭竹,始终保持其坚韧的节操和青翠的风采。
不论置身何种环境,都能傲然特立,展现出一种清高而独立的气质。

刘禹锡这首诗,言清朴,意简赅。
但意境却颇高,诗中情致滋味更是浓郁醇厚。

诗中所述的竹语,实则诉的是人生百态。

竹子所面临的霜冻与露水,所经历的狂风暴雨,无不象征着人生中遭遇的各类困境与寻衅。

墨客借助庭竹的高洁形象和顽强生命力,抒发了自己无论被贬何处,都能坚守初心,不顺俗逐流,如竹般清高坚韧。

做人,亦当如竹。
无论身处何种田地,都要保持高远的志向和柔韧的生命力。

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03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喷鼻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杜甫 《严郑公宅同咏竹》

翠绿的新竹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处墙头。
嫩绿的颜色映入在书套上,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时变得清凉。

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清洁,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暗香。
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一贯长到云里。

杜甫长于从眇小中创造美,这首咏竹诗的确美妙的令人陶醉。

尤其是“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喷鼻香”这两句,写出了竹特有的柔美风采,很难让人不爱。

想起儿时的屯子老家,后院便是一片竹林。

每到夏天,躲进竹林中纳凉,微风吹过,竹喷鼻香四溢,那美好的觉得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那一片绿竹,是童年影象中最美好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