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是王安石所作的关于新年除旧岁的古诗,那么不同国家的新年都有哪些不同的风尚呢……”10月26日,在成都邑石室天府中学附属小学的教室上,来自该校五年级的师生与新加坡明智小学的孩子们在线同上一节语文课,通过国际连线、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第三次线上学术互换活动。

据理解,这次活动为石室附小所开设的国际理解课程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引发创新意识、创新积极性和提升创造力,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天下的多元性,匆匆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跨文化互换及沟通能力,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能放眼天下的高新学子。

从古诗出发

两国小学生探寻各国新年习俗和文化

从古诗词出发高新娃与新加坡小伙伴开启隔空对话

在课程分享环节,两校西席分别就同一传授教化内容《元日》,不同聚焦主题开展了同课异构。

在石室天府附小的课程上,身穿旗袍的杨巧老师借助古诗《元日》带领孩子们探求中国新年习俗,探索天下各国新年文化,让孩子们感想熏染天下文化的多样性。
教室上孩子们通过化身为各国新年文化宣扬大使、参不雅观游历不同国家等,进行新年文化探秘,孩子们在教室研学单上记录下自己的创造,再与线上线下的小伙伴进行分享。

孩子们探秘完毕后,身着汉服的李文琦老师接着登场,给孩子们讲述了柿子在中文里的美好寓意,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传授教化进行了充分的领悟。
在老师示范了柿子《事事快意》的画法之后,伴随着元宵节阵阵欢庆的背景音乐,孩子们用准备好的国画用具和画扇进行绘制。
结束绘画,两国孩子们都举起手中的作品,将祝福送给所有来宾。

随后,新加坡明智小学师生也进行了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办法教室展示。
在新加坡Sheila Kin老师的辅导下,两校学生利用手中可循环的材料(红包纸等)制作出了一个个精美的灯笼,紧扣《元日》所描述的春节气氛。
Sheila Kin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呼应诗歌“元日”的传授教化主题,同时让学生体会资源循环利用的代价不雅观。

课程分享结束后,两校学生、老师、专家纷纭从不同视角展开了课后研讨。
两校学生都谈到通过游历各国的活动,创造正是由于有不同国家不同习俗不同文化内容,才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天下。
无论是用羊毫画柿子,还是用红包做灯笼的课都很有趣。

新加坡明治小学老师则赞赏了石室天府附小的语文传授教化和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对中国春节习俗有了很多理解,并希望用旧红包做中国灯笼的活动能让孩子们行动起来做好环保。

讲好中国故事

中外同课异构从形式走向本色

在学术互换环节,石室天府附小的西席代表、质量管理中央主任赵国凤谈到在教室里看到了孩子们思维理解的发展,也看到了对他国文化的认同,尊重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下文化美美与共,期盼孩子们以文化为纽带,认知广大天下,努力让天下变得更美更好。
新加坡明智小学陈校长则高度评价了这次两国之间的同课异构,给双方供应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并期待往后两校的互访。

“两校学生都表现出来了良好素养,石室天府附小课例充分表示了《责任教诲课程标准2022版》中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以及新课标强调传授教化要跨学科设计,项目式学习的哀求,希望两所学校把这种互换延续下去,在传授教化办法和学习办法上给成都中小学开展的中外学校人文互换供应更多范例履历和成果。
”成都邑教诲对外交流中央主任李全说。

成都邑教诲科学研究院院长高瑜则表示这是中外同课异构从形式走向本色的一种深刻转变,“孩子们对中国文化和新加坡生态代价都有了更深刻的认同,对异国文化也更尊重。
两国之间的同课异构不仅塑造了心灵,同时也让学生们对视野和见地有更广博和开放的心态,达到了两国教诲者共同的心愿。

“现在的少年儿童,也是国家未来的培植者和接班人,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家国情怀、天下眼力,是我们作为老师该当主动思考和作为的。
以是我们学校从不同纬度开展孩子们的国际理解教诲,本日这节课是我们同新加坡明智小学关于文化多元、资源回收利用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让两国的孩子们都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把我们学校的教室带到天下的面前。

石室天府附小分管副校长毛丹见告,一贯以来,石室天府附小开设了多形式的国际理解课程,也与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开展了诸多传授教化互助项目。
接下来,该校还将开展小小外交官、仿照联合国、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活动,以课程的办法去培养具有中国任务、天下奇迹、人类情怀的领袖人才,让孩子们懂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欢迎未来的寻衅而努力学习。

成都高新教诲文体局干系卖力人表示,国际理解教诲已成为成都高新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和中外人文互换的主要桥梁。
“养家国情怀,树国际视野”是国际理解教诲的目标和追求,各所学校也将进一步践行国际理解教诲核心代价理念,磋商环球格局下的人才培养之道,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推开天下的大门,收受接管不同国家的文化,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名具有中国情怀、环球视眼的高素养学生。

来源:高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