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王昌龄从前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期,正值盛唐,这一期间,唐在对外战役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傲心极强,边塞墨客的作品中,多能表示一种年夜方冲动大方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傲。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役,也使公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响了公民的这种和平欲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见地。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离。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墨客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清晨在江边离去的情景。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面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腕加以衬托描写,奥妙地将采莲少女的俏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反攻袭击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喷鼻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喷鼻香”见出)送别朋侪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前期国力壮大,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主要路子。“功名只向立时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空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不雅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个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不丢脸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
《龙标野宴》
【唐】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未曾空。
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墨客的安逸生活,实在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役的残酷,个中蕴含了墨客对黩武战役的反对感情。
《重别李评事》
【唐】王昌龄
莫道秋江离去难,舟船嫡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题说“重别”,正解释离去之前便有难分之意。全诗的主张都落在第二句上,正由于“舟船嫡是长安\"大众,以是今夜秋江的离去才显得特殊难,以是才叫吴姬缓舞,朋侪醉饮,以是才不以为青枫白露的入侵之寒,解释两人都已沉浸在即将分离的惜别之情中了。可见两人友情之深。
《送狄宗亨》
【唐】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表达对朋友朴拙情意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首句解释送行的韶光是秋日的傍晚,景象晴朗,日落时尚有蝉在鸣叫。洛阳是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在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诗的后两句直抒怀怀。解释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墨客与狄宗亨的深厚情意却表现得十分深刻。 这首诗措辞普通流畅,含意隽永深奥深厚,以情取景,借景抒怀,委婉蕴藉,意余言外,表现出墨客的思想感情又较繁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