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家贡品到当代艺术品
豫章绣的创始人裘皇姑,本名熊月瑛,是清代纪晓岚的恩师裘曰修之妻,南昌新建县(现新建区)人。熊月瑛因丈夫的关系,被乾隆天子认作“干妹妹”,并付与“一品夫人”称号。裘皇姑自小才华横溢,善于刺绣,她在南昌市裘家厂附近豫章后街的居住地建立了绣坊,绣品因地名而称豫章绣。当时绣坊制作的绣品大多贡奉皇宫,豫章绣由此开始并传承至今。
豫章绣纯挚、大气、雅拙有趣,以纯棉土布棉线为主配色,画面简洁,针法多采取平针、簪花针、飘针等工艺手腕,大略、大气、制作博识,富有民间原汁原味的艺术效果。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第八代传承人余正连、周南英带领豫章绣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了以前绣品的狭隘天地,逐步融入市场。
余正连、周南英为了更好地将豫章绣传承下去,不仅提高自身的技艺,更考虑如何将豫章绣发扬光大。为提高原有绣品的品位,推出地方特色的绣品,豫章绣第八代传承人创造了与其他刺绣不同的特有针法,作品针法灵巧、形态逼真,具有似绣非绣、惟妙惟肖的立体特色。她们还将原在纯土布上的刺绣延伸到宣纸和丝绢上刺绣,使绣品更加大气有品位,同时将名人字画、拍照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八大隐士画作成豫章绣主打作品
八大隐士的画作便是豫章绣的主打作品。她们在表现八大隐士的水墨山水韵味时,突出水墨画的特点,在墨色过渡上与原作一样,正面直不雅观看是水墨画,反面觉得像素描,笔触感特殊清晰。
豫章绣的突出特点,是在每一幅作品中将绣线与针法奥妙隐蔽在图案中,把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的成长规律融入刺绣,还原画家的本意,远不雅观给人以字画本身而非绣品的视觉冲击,逼真真切,近赏则绣线细织、绣画互融,对原作进行的二度创作,使得作品的艺术感、层次感和立体感进一步凸显。
豫章绣的第八代传人还在当代丝线上做文章,使豫章绣差异于其他的绣品,独具风采。她们在审美意趣上追求绘画的意境,在表现形式上讲究诗、书、画、印的领悟,使豫章绣具有极为主要的文化艺术代价、工艺和历史代价、经济和社会代价,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
做公益重传承助推豫章绣隽誉传
如今,豫章绣已成为南昌城的一张主要文化名片,江西特色的文化礼品和旅游纪念品,绣品先后四十余次得到国家级、省级奖项。
2010年,豫章绣的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豫章绣,在南昌成立了“江西豫章赣绣坊”。 她们在绣坊里免费培训下岗女工和残疾人,让这些参加培训的职员得到了新的生存本领,而且给予他们就业的机会(被培训的职员中,有部分精良学员加入了绣坊,成为豫章绣一分子),同时使豫章绣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正是由于绣品出彩和在社会上的口碑,豫章绣2011年被南昌市东湖区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章绣与四大名绣一样,确认为传统精良文化艺术工艺品;2012年,豫章绣被南昌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正连、周南英被命名为豫章绣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南昌市余正连周南英豫章赣绣技能大师事情室”得到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立;2014年11月,“江西省赣绣余正连周南英大师事情室”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批准下成立;2017年11月,豫章绣被付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6月,豫章赣绣坊绣花包入选“天下英雄城•南昌礼物”。
此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豫章绣还与高校互助走进校园。2019年2月,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江西省余正连周南英赣绣技能大师事情室”进入大学校园,将豫章绣作为高校里的选修课程。事情室与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豫章学院合办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余正连和周南英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广泛传播,豫章绣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深入民气,发扬光大。
(文/图 江南都邑报全媒体段萍)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陈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