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蒲台县八景之一“唐寺晓钟”中的唐寺原名普静寺,在古蒲台县城东南的通滨镇
“唐寺晓钟”是古蒲台县的八大景点之一。千年间,描写此景点的诗词歌赋不知有多少,本人目前仅看到描写“唐寺晓钟”的四首古诗。虽然不知道确切年代,但基本肯定是清初及以前的作品。
据乾隆二十八年《蒲台县志》“形胜附八景”卷记载:“唐寺晓钟,旧志,寺在通滨镇,唐时建,附近村落墟每听此寺钟声以兴动作。见寺不雅观,康熙年间倾圯,乾隆初年改建关帝庙。”又据该志书“寺不雅观”卷记载:“普静寺,在通滨镇,城(蒲台县城)东南三十里,唐广德二年(764年)建,国朝康熙年间倾圯,乾隆初年改建关帝庙。寺中碑碣甚多,年久毁弃,今仅存金大定二年残碑。邑境八景之一。”
据以上资料可推知,“唐寺晓钟”中的唐寺,原名普静寺,因是唐朝所建,以是称唐寺。普静寺的位置,在古蒲台县城东南,距县城三十里的通滨镇。
据有关资料记载,通滨镇位于古蒲台县和博兴县的交界处,历史上很永劫光里从属蒲台县,1956年蒲台县撤销后归属博兴县。抗日战役期间,中共抗日民主政府在所掌握范围內设了十个区,通滨镇为第八区驻地。1968年以前,通滨一贯以区、乡、公社冠名。博兴县在通滨镇设有拖沓机站、粮油管理所、供销社、水利组等。中国公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通滨镇设有业务所。1968年撤销通滨区,设通滨管区,从属于庞家公社(乡、镇)至今。庞家镇通滨村落便是我的故乡。
古通滨镇古称“船头街”,村落内无一处十字路口,其最初的方案设计和培植蕴含了先祖的聪明聪慧和独具匠心
古通滨镇最初的方案设计和培植蕴含了先祖的聪明聪慧和独具匠心。作为这一区域人口聚拢、比较大的村落镇,村落内却沒有一处十字路口。全体村落镇被建成了一条大船的形状,古称“船头街”,远近有名。
村落內一条紧张大街,南北二三华里,两端向东波折,谓之翘起来的两个船头,船头街两头迎街口有庙,还记得北头庙台遗址上建有一碾房,庙台下是一片水面。在南北大街的中段偏北处,有丁字路口向东伸出一条东西大街,谓之大船竖起的桅杆。在东西大街的中段偏东处,又有丁字路向南伸出一条小南北街,谓之大船的帆蓬。在南北大街的西面上,有十几条房屋院落间的小巷,都通往西边高高的房台下面的一长形水面(村落里人称老湾),谓之大船的船仓。房台随水岸波折,少时,记得中段水比较深,两端是茂密的芦蒲苇草。
我想,这或许是古代一条河流的残留河道,由于写“唐寺晓钟”的古诗中有“惊破河堤午夜钟”、“晓月挂萑荻”、“断续蒲中透远空”等诗句,“蒲、萑、荻”都是水生植物。
其余,村落庄取名“通滨”,滨,水边也。这条大船是不能离开水的呀!
总之,古通滨镇最初的完美设计,便是一条扬帆而行的大船。在南北大街北头向西拐出一条很短的小街,南面有二三户人家,北面有五六户人家,村落里人称这一部分叫“小新庄”,显然不在最初的设计方案內,是后来新户又延伸出来的吧。
古老的船头街,诗意的曲线,古朴的风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古老地皮上的乡土方案艺术,是古代文明的幽幽覆信。我爱船头街,爱她的淳厚、善良和韵致。至今每每梦回村落里,心中流淌着昔日的温馨。我还写了一首词《减字木兰花·梦里故乡》,去年揭橥在《诗词家》刊物第五期上,內容如下:“朦胧剪影,似是船头街上景。古老堂檐,一缕弦音耳际悬。陈年往事,化作轻烟皆远逝。梓里如书,百读犹新韵有余。”
唐寺(普静寺)应在船头街大船的舵位
那么,“唐寺晓钟”中的唐寺(普静寺)又在通滨镇的什么位置呢?在船头街上的南北小街(船帆)的南端与南北大街的南段相夹处,有一处高台加广场的地方,村落里人把这个地方叫作“庙院子”,听说便是唐代的普静寺和清代的关帝庙所在地。
“庙院子”是村落里组织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如召开社员(群众)大会、放露天电影、搭台唱戏、文艺演出和民兵演习等。我在外出求学前,也参加过此类活动。“庙院子”里高台上的房屋是大队办公场所。“庙院子”的位置,像是在这艘船头街大船的舵位。喷鼻香火延续的寺庙,祈祷着安然顺畅,是先祖们在沧桑岁月里对福祉的追寻。
古通滨镇应是博兴县及以南通往北边官道的必经之地,是区域贸易中央,颇为繁华
通滨镇还是古代一条主要的交通要道所在。康熙五十八年《博兴县志》道里表记载:“县北三十里,通滨镇出界,于三十里至武定府蒲台县,于百二十里至武定府,共百八十里。”道光二十年《博兴县志》道里表也载:博兴县城“出北门迂八里至八里庄,邪十里至高家庄,正十二里至通滨镇与武定府蒲台界”。
据此,古通滨镇应是博兴县及以南通往北边乃至京都的一条官道必经之地。既是交通要道所在,又是这一区域比较大的镇店,以是,船头街上的繁华也是有的。
据老辈口口相传,街上茶坊酒肆,馆院堂阶,市铺道店,鳞次栉比,搜罗万象。车马旅人,往来商贾,墨客骚人,官宦隐士,或穿街而过,或住宿餐饮,或赏寺听钟。总之,也别有一番热闹和优雅。
至今,对小时候看到的那一块块写满沧桑的店铺门板还影象犹新。通滨镇上,还有一地方小吃,叫“杂面”。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蒲台(蒲台县城)的包子,博兴(博兴县城)的面,通滨镇的烂(松软)杂面。”这种美食留传至今,通滨村落家家都会做杂面。母亲在时,还常常能吃上她老人家做的“杂面”。
古通滨镇也是一处区域贸易中央。据乾隆二十八年《蒲台县志》卷二“州里”篇记载:集期“通滨镇二七”,庙会期“通滨镇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逢农历的二、七日,每隔五天一次通滨镇大集,大集的热闹,小时侯(1950年代后期)还见一斑。集上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还分有果蔬肉类市、鸡鸭鹅活禽市、牛马驴骡大牲口市等。各种熟食和远方来的各种干货等物品也是各类各样。
逢年过节,连“庙院子”里、东街西段(丁子路口往西)和小南北街上都摆满了货色。集上摩肩相继,川流不息。人们将自种的农产品、手工纺的棉线、织的棉布、做的布鞋布袜、编的筐篓、做的木家具等拿到集上出售,同时也购回日常所需。
大集是农人生活的一部分。打铁炉旁大锤的叮当声,犹如这熙熙攘攘大集的节奏。小时候,每逢大集,常向爷爷讨上一二分钱,到集上吹个“糖瓜”,或买点小孩子喜好的东西,并和一群玩伴在大集上挤来挤去地玩耍。
在清朝规定,每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是通滨镇庙会。听说,会期正式日子虽然只有三天,但提前几天,外地的商贩和戏班、杂耍班及零散艺人就过来铺摊子、打场子了。庙会期间,也是八荒争凑,百业呼应,也少不了箫鼓喧空,亲朋欢宴。寺庙周围和船头街上乃至延伸至村落外,五颜六色的货色令人眼花缭乱,诱人的喷鼻香味在空中弥漫。农夫们带着秋日的收成来到会场上,交易货色,供奉喷鼻香火,也欣赏一番各色演出。
随着历史演革和世事变迁,普静寺和关帝庙不复存在。自张北公路(张店至北镇黄河渡口南岸)开通后,通滨镇不再是交通要道,后也不再是区乡驻地。新的村落落方案东移后,船头街也逐步废弃了。但是,那曾经博大秀雅的气概,那具有独特韵味的方案艺术,那延续了千年的风釆和故事,总会留在有关史册和子弟的话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