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措辞逻辑,有时候会透漏出很多信息

高中时候碰着了韦庄的这首《菩萨蛮》:

大家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回籍,回籍须断肠。

如果单看这首词,春水画船,美人沽酒,那是多么动人的画面。

那些正话反说的古诗词没点儿文化的人可能要受愚一辈子

如果这首《菩萨蛮》不是那一组词中的第二首就更好了。

这组由五首《菩萨蛮》构成的组诗,只需看看第一首是如何写的,就明白这首词到底在讲什么事情:

红楼别夜堪惆怅,喷鼻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真是一个悲惨的离去场面:男子荷着残月匆匆出门,女子泪眼婆娑,说出了一句让民气碎的别话:“记得早些回来,我如花的青春经不起长久地等待。

这就能阐明为什么描写江南的那首词作里会有两处措辞上的怪异。

“大家尽说”,这句话翻译过来便是“大家都这么认为”,其后与之衔接的每每会是一句迁移转变——“但我却认为”。
这首词第一处怪异就在这里,彷佛首句和后句之间有了脱节。

词中第二处的怪异便是,思乡之情每每才会令人断肠,那为什么韦庄却反过来说“回籍须断肠”呢?

明晰了创作的背景,通读整组词作,这哪里是表现江南的美好?分明是唐末期间,北方兵乱战凶,韦庄匆匆逃到江南之后,生发了其无家可归的哀叹。

重读这首记叙江南美景的《菩萨蛮》,一种“他乡过客”的羁旅、无家可归的惆怅,就会愈加浓郁。

失落意中的欢笑,总是有那么几分刺耳

提起李白,自然浮现的是那个俊逸洒脱的诗仙,仿佛再多的苦难也不能给他带来些微的伤痕。

真的如此吗?不去细品《将进酒》,真的很难知道谪神仙的苦涩。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役夫,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敷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当年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作甚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人生得意须尽欢”,全诗的诗眼就在这七个字上,仿佛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来换取一场随意率性的放肆。

但是,这句诗隐蔽的另一重含义却让人感到无限的落寞:人生得意须尽欢,那人生不得意处当如何?

得意时呼朋引伴,享尽人间乐事;那不得意处,自然是孤寂独处,尝遍人间冷暖了。

这首诗象征着李白政治空想的破灭,羁留长安若许年,只落得一个赐金放还的了局。
洒脱如谪神仙,也要借一场大醉来浇胸中郁结的块垒。

再读《将进酒》,狂欢痛饮的背后,当可见那无边的落寞与孤寂。

当英雄开始关注琐事,他的笔墨就要细细挖掘

辛弃疾的一首《清平乐·村落居》,可谓被无知者阐明地面孔全非。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乍一看,好一派祥和安定的村落居场景。

于是,有人据此认为,这是久经疆场的大英雄对美好村落庄生活的喜好,表现了五口之家人情的温暖和生活的情趣:

但是,如果读过下面这几句乐府诗,我想就没有了这份村落庄的清闲:

《相逢行》:大妇织罗绮,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长安有狭斜行》: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
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

《长安有狭斜行》:大妇织绮纻,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琴上高堂。

辛弃疾哪里是表达什么对村落庄宁静生活的喜好,分明是在说自己就像那个无官职的“小子”、无所为的“小妇”,被人摈弃在荒野之中。

再读这首《清平乐》,宁静何在?温馨何在?分明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英雄长叹。

为什么要用虚假的笔墨来隐蔽深层的情绪?

古代诗歌不仅有“诗以言志”的传统,还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表达办法。

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
同理,以虚假的言辞隐蔽真切的情绪,更能使这种情绪变得浓郁。
这就彷佛一个小孩子面对诱人的美食,已经忍不住流下了口水,却偏偏还要伪装一副不屑的神气,被放大的不会是其装出来的样子,而是他本身的渴求。

苏轼作《水调歌头》,咏中秋佳节,兼怀兄弟子由,内里还不忘加上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见告京城里的天子,自己虽然被贬谪,但阔别了寒冷的“高处”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还是能理解天子对自己的这份苦心。
既表露了自己真实的内心,又给君主留下了足够的颜面。

鉴赏古典诗歌,要牢记八个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措辞的隔阂给当下理解古诗词的含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在近期问答中,一些读者和我磋商“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他们认为“夜半”实在是“半夜”的倒装。

望文生义是鉴赏古诗词的大忌。

熟知文言系统的读者当可明白,“夜半”是固有韶光词汇,十二时辰涌现之前,常常用于一日之内的计时。
这样的词语如“鸡鸣”、“人定”、“隅中”、“平明”等共有十二个。

体会《枫桥夜泊》的诗境,就一定要对张继在科举落地的失落落中,夜宿客船、寒霜大起的情状有所理解。

诗歌有诗歌的章法,我不相信作者会无的放矢。
每一个笔墨背后都有其动机与故事。
思考和挖掘一首诗深层的含义,所得的快乐要比初遇一首好诗多得多。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