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晚唐大墨客,出生在官宦世家,据史料记载,杜牧的十六世祖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
爷爷是唐朝两朝宰相,歧国公杜佑。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造诣颇高。
杜牧人称\公众小杜\"大众,以别于杜甫的\"大众大杜\"大众。
与李商隐并称\"大众小李杜\"大众。

本日咱们就来欣赏杜牧这首咏史抒怀诗的代表作《赤壁》。

赤壁

品读杜牧赤壁以小物博大年夜事咏史抒情诗的千古典范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还是老一套,先解词啊。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销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火烧赤壁时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三国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晚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大乔?大乔!

好啦,知识点都说的差不多了。
翻译这首诗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支未锈尽的断戟。

自将磨洗认前朝。

自己磨洗后创造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这首诗是杜牧经由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沙场,有感于三国时期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墨客不雅观赏了古沙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无一展技艺之地,因此有感而发。

这首诗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将三国期间三大战役中最富故事性的赤壁之战通盘概括而出。
有此一点,杜牧作诗的功力可见一斑。

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曹操挥兵南下,欲克荆州,灭东吴。
孙刘联军与曹魏八十万大军决斗于赤壁。
期间产生了太多的典故: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火烧赤壁、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都是出自这场战役。

如此伟大的战役场面,该如何写出呢?杜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小博大,以点带面。

一支埋在沙中带锈的断戟,竟然见证了六百多年前赤壁之战。
一个“断”字,既有历史的沉重感,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也把当时战役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两句看似平淡的白描,用一只断戟,将全体战役写尽的同时,也引发了杜牧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赤壁之战终极的胜负已不必细说,但杜牧却在这个结局的根本上,有了自己的思考:如果没有那一场东风的帮助,大概历史将从此改写,走上另一条无人可以预知的道路。
可这些思考该如何展现呢?犹如老太太的的裹脚布一样的长篇大论吗?那不因此绝句著称的杜牧童鞋的风格。

铜雀春深锁二乔

咋办?选取范例代表啊——间接的描述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一定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若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措辞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用形象思维不雅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响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杜牧文思之巧,功力之深,展现的淋漓尽致。

其余,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浸染,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落败。
杜牧通达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心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称清楚的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果说,孟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备归之于有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
他之以是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大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烦闷不平之气。
个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沙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

好啦,这首《赤壁》就先说到这吧,不敷之处,欢迎大家评论补充。

文/古韵琦谈

品味诗词曲文意蕴,融于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