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文采对付一篇文章的主要性。一样平常说来,名言警句的引用,不仅能表示措辞的丰富多彩,还能增强不雅观点的说服力,使文章锦上添花。考平生日在写申论议论文时碰着这样的问题:一个分论点如果用自己的措辞来表达,每每平淡无味、疲塌冗赘、堆砌辞藻、词不达意。此时若能找到一句恰当的名言来替代,那就会进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给人一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想熏染。为此,中公教诲专家特为广大考生们整理如下三个申论常考主题的名言警句,供考生参考。
主题一:民生
1.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2.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3.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管子·君臣上》
4.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5.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6.可怀以德,难屈以力——《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7.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
8.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
9.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文子·下德》
主题二:治国
1.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宋·苏辙《新论中》
2.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宋史·薛极传》
3.上安下顺,弊绝风清——宋·周敦颐《拙赋》
4.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落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6.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
7.理国要道,在于公正正派——唐·吴兢《贞不雅观政要·公正》房玄龄语
8.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9.正其本者万道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 一道》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防患未然——《左传·襄公十一年》
11.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
12.求木之父老,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起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贞不雅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主题三:发展
1.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
2.并官省事,静事意役,高下存心,惟农是务。——房玄龄 《晋书·傅咸传》
3.不清不见坐,不高不见危,不广不见削,不盈不见亏。——王充 《论衡·自纪篇》
4.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管仲 《管子·牧民》
5.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礼记·乐记》
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荀子·儒效》
在申论写作陈述不雅观点时,首先提炼出论点实质内容,再从名言警句中甄选出画龙点睛的一句,以“城市发展”主题为例,论点为:“对付一个城市来说,方案是最主要的。”我们在个中加入能够强调方案主要性的名言警句,可以润色为:古人云:“凡谋之道,周密为宝”,对付城市培植来说亦是如此,必须方案先行。是不是瞬间变得“高大上”了呢?
中公教诲专家认为,“策马出息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嗟叹。”在备战申论的路上,各位考生还需奋力拼搏,不断积累名言警句,并加以灵巧利用,相信一定可以让文章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