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是中国最古代、最传统,也是最有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基本内涵是折衷适中,中庸之道,刚柔并济。
“中和之美”不仅表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同时也是古人人生实践与艺术创造的最高空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中和”不雅观与中和之美
我们知道,哲学是无形的艺术,它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和之美”这种艺术审美追求,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和”一词首出《周礼》,后经孔子的发展,成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的“中和不雅观”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天地之中和。意思是天地的运行要在阴阳这两种势能中取得某种平衡,才能得到某种暂时性的稳态构造。
二是民气之中和。心代表着意念、认知,它必须要与客不雅观现实相互折衷,才能让个体在实践中展示自身的意义和代价。
三是身心之中和。也便是说,人的行动要和内心的意念相折衷,要做到身心中和,知行合一。
四是人际之中和。也便是说,人与人的交往要受到束缚和规范,不能有超出规矩的行为,这样才能坚持社会的整体和谐。
由上可知,儒家的“中和不雅观”颇有辩证色彩,强调中庸之道,无过不及,事事恰到好处,彼此相互折衷。
值得把稳的是,儒家强调的“中”虽然讲的是中庸之道,但也不是固定不移的,不是两端中间的某个等间隔的地方。
儒家讲的“中”是要随着空间、韶光的变革而变革的。因此,“中”强调的是折衷,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
儒家的这种“中和不雅观”,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也从人格空想、社会空想的范式进入了审美领域,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
儒家思想的“中和不雅观”利用到艺术,就形成了传统艺术蕴藉、内敛的特点。那么,“中和之美”对艺术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它又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绘画领域
中和之美是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西方的绘画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绝望的痛楚等情绪,张力很强。
但在中国画中,这种激烈的感情我们险些找不到。儒家“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思想影响了艺术家们,使得绘画作品大多以平和、宁静为美。
就拿绘画中的色彩来说,中国画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发展出一套非常严密理性的科学色彩体系,而是形成了色与墨的同时孕育。
在中国画中,色与墨并非对立,而是强调二者和谐统一,折衷共存,这正好表示了“中和之美”。
例如,《游春图》便是通过色彩的奥妙经营,表现出一派清新、朦胧的江南春色意境。
建筑领域
纵不雅观西方的建筑,我们不难创造,西方的传统建筑常常是一览无遗的。例若有名的凡尔赛宫,奢侈华美、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中国的传统建筑却推崇蕴藉之美。
就拿古典园林来说,古典园林之美,美在于“曲”的艺术。不仅有曲径,还有曲洞、曲桥。
比如我们在园林艺术中常常看到“九曲桥”的设计,在九个弯曲的尽头建造一个亭子。这样一来,人们要到亭子里尽览水面的风光,就必须先经由“九曲”,欣赏“一曲一景致”,这正是“中和”思想影响下蕴藉美的表现。
又比如园林艺术常常会利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颇故意趣,这同样也表示了蕴藉的“中和之美”。
戏曲艺术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继承了中和的审都雅念,追求“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效果。文人们常常会通过悲喜交加的手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绪得以“中和”,求得欣慰。
例如,《窦娥冤》里的窦娥虽然被无赖陷害、屈打成招,成为了杀人凶手,被斩首示众,但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都逐一实现,终极窦娥沉冤得雪。
又比如,《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去世,但末了幻化成蝶,双宿双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戏曲中习认为常。
如《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永生殿》的蟾宫相见,《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等等。这种往悲剧情节安上大团圆结局的创作办法,表示了中和之美的艺术追求。
诗词艺术
同样的,中国古典诗词也表示着“中和之美”。就拿王维的诗歌来说,王维在写山水田园诗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到了极致;
在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同样也采取中和、舒缓的基调;在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同样表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举个例子,王维的《白石滩》描写的是一片水上露着白石,水边长着蒲草的浅滩,但王维却能让明月、溪流、蒲草、白石、浣纱女都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祥和画面。
再比如,王维曾写过一首《送孟六归襄阳》。这首诗是送给他的好友孟浩然的。此时的孟浩然名落孙山,求官无望,而王维自己也是闲居长安,出息渺茫。按理说,王维此时应该和孟浩然很有共鸣,但他并没有用过分的措辞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反而是用中和的措辞劝好友还乡,过上闲适的隐居生活。
可见,“中和”不仅是王维等古代文人的艺术追求,同时也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成为了他们的处世哲学。
“中和之美”的当代意义
综上所述,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对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美学形态传承了千百余年,依然具有主要的当代意义。
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本日,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和谐原则依然是最佳的文化办法选择和最优化的代价导向。
另一方面,在当现代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大大失落衡,而“中和之美”也可以给我们供应精确的导向和莫大的宽慰。
只有在繁杂的物质不忘精神追求,我们才能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中活出代价,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