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永宁监城废除了养马职能,只留下一座空城池,有两位学者途经永宁监城,想到往昔养马岁月的繁荣,发出感慨留下两首诗歌。
辽东怀古
于华春(清)
秦王走马入迷京,十万熊罴渤海行。
天子何劳鸣战鼓,旁人未必不知兵。
垂鞭空解筹三策,倾库才能赎一城。
太息营州亲祭处,西风回顾泪盈盈。
于华春,熊岳人,贡生。译文:秦王带领十万大军征战渤海,由于远地征伐,天子考虑到远足征伐,一定要提早运筹帷幄。目的是凭借此战,倾尽全力攻打敌兵,收复国土。多少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后人来到此地,面对昔日唐朝军队宿营地,面对收复的河山,长叹一声感慨无限,泪水盈盈。
《辽东怀古》作者于华春,清末学者(今熊岳人),曾到永宁监城看望同学,追古怀今写下此首诗。传说唐朝号称十万大军向北征伐,曾在永宁监河岸边安营扎寨。
过永宁监
张时和 (清)
何年海角剩孤城,
往事犹传苑马卿。
壁垒依然形胜在,
群山回合暮云横。
张时和 (清)复州人,庠生。这首诗作于民国期间,作者来到永宁监城,看到明朝苑马寺遗址,永宁缧绁固的城池,及城中建筑,光阴荏苒,物是人非,古城旧貌依然。遥想到当年万马驰骋于永宁监城的情景,和曾经在永宁监城养马的苑马寺卿,感慨颇多。
二、唐王征战辽东诗词欣赏
以下是唐王李世民征战辽东时留下的诗歌,传说李世民带领大军征战辽东,留下征战内容的诗歌多首,这里选择一首,从中可见当时战役的艰巨与惨烈。从而推断复州、永宁地区历史上计策地位的主要。永宁监城是复州地区的一座小城,是复州北边门户。永宁经历多场战事,复州也难免遭受了巢倾卵破的祸殃。就此推断,永宁当地老辈人传说,薛礼征东到过永宁监,给流传于永宁地区的“鸡鸣谷” 的传说,授予了真实性。
贞不雅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五月拔盖牟、白岩、辽东等城,后因安市城之战不利,十月回师。这次东征,将士去世亡近两千人,忠骨葬于柳城(今朝阳市)东南,太宗作文以祭之。
伤辽东战亡
李世民(唐)
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
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
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
防身岂乏智,殉命有余忠。
此诗系东征回师时所作。诗的前两句赞赏这些将士征途的战绩。用“振鳞”、“骋翼”形容将士,投入战斗的英姿和战斗的激情。接下来哀叹这次战斗“奇术”未展,“先亏一篑功”的结局。尾句用“岂乏智”、“有余忠”评价阵亡战士的功绩。
唐太宗曾东征高句丽,后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世绩率薛仁贵(薛礼)东征,在夫余川(开原一带)接管高句丽的屈膝降服佩服。
这首诗写出了唐王带领大军漂洋过海,千辛万苦来到辽东征战。与永宁当地薛礼征东传说相吻合。传说唐朝一起大军从金州上岸,首先收复沙卑城(今普兰店西南,当时被高句丽盘踞),然后一起向北,大军收复岚崮山城。现普兰店境内清泉寺(吴孤城)内碑文记载,此寺院唐朝大军征战高美人走到此地,见青山环抱,碧水逶迤,紫气萦绕,以为此乃风水宝地。于是树一功德碑,为征战大军和唐王朝庶民百姓万代祈福。
后来唐王军队收复复州、永宁一带。然后北上,攻打五十寨(土城子)。当唐王策马来到永宁监河边,见此地沃野平展,河流清澈,水草丰盈,于是命令大军在此处安营扎寨,埋锅煮饭,调度安歇,好在日后全力攻打盘踞在五十寨和盖州城里高句丽军队。从那时起,永宁监城形成土城雏形,实际上该当是圈马用的土围子。
可以推测,唐军把永宁作为后方,屯兵数日,在大河北岸土围子中按扎帐篷,颐养战马,为后来明朝在此地建城专职养马,打下根本。从另一方面看,大明王朝选择养马园地,也是在前朝土城的根本上。
关于唐王带领大军围城的故事,产生了“鸡鸣谷”传说,当时永宁城里由高句美人盘踞,唐军久攻不下,于是敕令围困此城让他们无粮无水自动屈膝降服佩服。可是围困数日,不见城里动静,唐朝大军粮草成了问题。唐王敕令赶紧办理供给,士兵们创造 “鸡鸣谷”,办理了兵马粮草问题,末了收复城内高句丽,神奇的传说流传至今。
三、金代复州、永宁
《自永康次顺化营》
王寂(金)
地控天岩险,天连四望低。
荒烟连海上,残日下辽西。
戍垒闲烽燧,戌亭卧鼓鼙。
陋帮修职贡,安用一丸泥。
王寂(1127-1193),字元老,金蓟州玉田(今河北省玉田)人。天德三年(1151)登进士第,仕为太原祁县令、朝请大夫通州刺使兼知军事、中宪大夫中都副留守兼本路兵马副都总管、户部侍郎。在户部侍郎任上,由于救灾不力,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被贬离开京都,为蔡州防御史;大定二十九年(1189)受命提点辽东路刑狱;明昌(1190—1196)初年奉召回京,在代理礼部尚书一职时而终。
诗中所写是从复州往南行进,途中所见。永康(永宁,金改永康)是复州的治所,顺化营在复州之南,在今普兰店市境内。
金明昌二年(1191年)春天,王寂因公差行至复州一带,阴风怒号,行路困难,遥望复州,早被黄沙遮挡,平时安静的复州河,也变得浊浪排空,见不到一条渡船。无奈,王寂只好望风兴叹,写下这首诗。
《复州道中》
王寂 金
昨宵月晕如手遮,今日黄云翻砲车。
初闻窸窣动高树,渐觉飞沙卷平路。
沧溟浪滚三山摇,恐是海若惊鲸鳌。
昏昏日转更作歹,瘦马侧行吹欲倒。
津吏告侬无渡河,枯河连海掀惊波。
在辽南,每年的春天都会刮起这样的大风,或许王寂来的时候是早春,诗中看不到鸟语花香,描述的景象是沙、树、复州河。呈现于面前的,是辽南早春的苍凉,以及人无能为力的无奈。
现在复州到永宁,一条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可以并列行驶四辆车。但是,的确是要经由几道上坡和下坡路,在唐代乃至金元期间,当时只是狭窄的驿路。从复州往北行,北风呼啸,黄沙漫天,一道道山梁,一道道沟涧,真是行路困难,寸步难行呀,以是墨客留下这样的诗篇。
金代到如今经由了几百年,复州永宁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对付往昔的环境,实在很难想象。感谢墨客们留下的诗歌,使后人得以重见元、明时期的风貌,进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