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雾岛

古人对付景不雅观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总结不同地点的景致特色,并将其编排成一个个四字短语加以突出,也便是所谓的“十景”文化。
作为天下文化遗产,西湖的景致自然是不用过多强调的。
而西湖十景自南宋以来涌现过多个版本,下面仅选取三个范例版本大略陈述。

下列所有景不雅观,除在湖面上的景不雅观外,别的均按照逆时针方向自西湖东北角依次排序。

1.南宋西湖十景

古代杭州西湖十景的变迁

①三潭映月:唯一一处位于西湖湖面上的景不雅观,详细位置在西湖外湖偏南侧水域。
组成景不雅观的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湖面上的三座瓶状石塔。
不雅观景的侧重点除建筑外,还有在此处不雅观赏天上与水中的玉轮。

②断桥残雪:位于西湖东北角的白堤东真个断桥。
景不雅观的组成包括雪景和桥面.不雅观该桥会创造桥身中段与湖面均呈白色,融为一体,仿佛桥面断开。

③平湖秋月:白堤与孤山的连接处,但并没有固定位置。
此处的景不雅观指的是湖面和中秋圆月3。

④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北角的曲院内。
该院落原为官造酿酒作坊,故而得名。
景不雅观紧张由曲院及其内的莲花池组成。

⑤双峰插云:也称“两峰插云”,指在曲院风荷以西的两座高峰,即南高峰和北高峰。
此处间隔湖面较远,南宋时这两座山顶各有一座佛塔,清初时塌毁。
景不雅观的组成部分由此仅剩两座山峰。

⑥苏堤春晓:指的是西湖外湖西侧的苏堤。
景不雅观由苏堤和清明时其上泛绿的植被组成。

⑦花港不雅观鱼:位于苏堤南端西侧,南宋时为卢园,其所属水面因在花家山下而被称为花港,景不雅观即为水面清澈的鱼池。
卢园之后荒废,杭州解放后重修,范围有所扩大。

⑧雷峰落日:位于西湖南岸的落日山余脉雷峰上,景不雅观由夕阳时的雷峰和佛塔组成。
原雷峰塔已于1924年9月25日倒塌,现已重修。

⑨南屏晚钟:这是一处意象景不雅观,地点位于西湖南岸的南屏山净慈寺,景不雅观紧张是每天傍晚从寺中传出的钟声。

⑩柳浪闻莺:位于西湖东南角的聚景园,南宋时位于杭州城的涌金门和清波门之间,附近建有钱王祠。
景不雅观看点为聚景园内的柳树林。
该园林在南宋灭亡后一度荒废,现已重修。

图一 南宋西湖十景位置示意图

此时的西湖十景基本界定了西湖的边界。
由于其最开始均出自于水墨画的题名,其所选取的要素都具有明显的画面感。
人们看到名字之后就会让人获知景不雅观的特色和看点,可以获取景不雅观的感官材料的最佳韶光,进而方案自己获取材料的韶光方案。

2.元代钱塘十景

经由南宋末年的战火之后,西湖周边的景不雅观发生了比较大的变革,大量建筑遭到摧毁或改建5。
在此根本之上,重新修订的西湖十景变动了8处景不雅观:

①北关夜市:位于杭州城武林门北运河附近,景不雅观指的是这里的夜市。
此处被列入景不雅观,有一部分缘故原由是当年此处游人浩瀚。
现已无存。

②葛岭朝暾:位于西湖北岸的葛岭阳台,景不雅观为农历十月月朔在此处看到的日出。

③西湖夜月:即“平湖秋月”。

④孤山霁雪:位置在西湖北侧的孤山,景不雅观由孤山和积雪组成。

⑤六桥烟柳:位置在苏堤,景不雅观由密植的柳树与西湖水面(景不雅观取名时取“烟波”一词)一同构成。

⑥两峰白云:即“双峰插云”。

⑦九里云松:位置在“双峰插云”和灵隐寺之间,全长2公里旁边,构成景不雅观的为连绵不绝的松树林。

⑧冷泉猿啸:位置在飞来峰北麓的呼猿洞,景不雅观由泉水和周边山林中的猿猴组成。
清代时猿猴基本绝迹,景不雅观已经消逝。

⑨灵石樵歌:在今吉庆山(元代称灵石山)和棋盘山之间,因此处山林茂密,曾有樵夫打柴而得景,景不雅观由樵夫的歌声组成。
因近年封山育林,景不雅观已经消逝。

⑩浙江秋涛:浙江即钱塘江,景不雅观即由秋日的钱塘江潮构成。

元代的西湖十景涌现了全部由人组成的景不雅观(北关夜市),从某种角度上可以看作是当地试图推动经济从战乱中复苏的考试测验;其余涌现了随机性极高的景不雅观(冷泉猿啸),乃至于涌现了钱塘江潮;同时分布范围较前一版今年夜幅扩大,这都从侧面反响了西湖周边原有景不雅观的毁坏。

图二 元末钱塘十景位置示意图

3.清雍正西湖十八景

这一版本的西湖景不雅观,是时任浙江总督李卫重新疏通和培植西湖之后,由其一人修订完成的,这也是三个版本之中唯一一个可以找到订定者的版本:

①湖心凭眺:位于西湖外湖中心的湖心亭,景不雅观即从湖心亭向周边眺望到的湖景及远处的山景。

②鱼沼秋蓉:位于西湖外湖中央偏南的小瀛洲,在今三潭映月的范围之内。
景不雅观除小瀛洲上的小湖外,还包括新建的三潭映月亭、庭后的曲桥以及周边栽种的木芙蓉。

③宝石凤亭:位于西湖北岸的宝石山。
李卫认为宝石山的形状很像凤凰,遂在保俶塔下建起一座“凤亭”,以山和亭为景。

④梅林归鹤:位于西湖北侧的孤山西北,取北宋林逋“梅妻鹤子”典故而命名,景不雅观由一片梅林构成。

⑤莲池松舍:位于孤山,景不雅观得名于李卫在原马公祠的根本上改建的尼姑庵及阁下的白莲池。
民国年间改建尼姑庵为楼阁,景不雅观无存。

⑥海霞西爽:位于孤山西麓,景致名称来源于宋朝在此处建筑的望海阁,以及李卫在其遗址上重修的西爽亭而得名。
景不雅观便是这座亭。
现已无存。

⑦湖山春社:位于西湖北侧的栖霞岭南,在今曲院风荷的范围之内。
雍正年间此处建有湖山神庙,景不雅观即由春天的湖山神庙以及此处举行的春社活动组成。
神庙于太平天国期间被毁,景不雅观消逝。

⑧玉泉鱼跃:在西湖西北方向的玉泉,景不雅观由泉水及个中时隐时现的金鱼组成。

⑨西溪探梅:位于西湖西北侧的西溪,景不雅观即此处的梅园。

⑩玉带晴虹:在苏堤西侧和金沙堤的交界处。
景不雅观由此处的玉带桥组成。
其看点为,晴天时远不雅观玉带桥,桥与其湖面上的倒影形成了带环的形状。
须要把稳的是,金沙堤和玉带桥都是李卫修的。

⑪韬光不雅观海:即韬光寺,位于西湖正西方。
此处为远眺钱塘江入海的位置,景不雅观即为此处所看到的钱塘江江景。

⑫蕉石鸣琴:位于西湖西南侧的丁家山,现属西湖国宾馆。
此景为李卫在山上建筑的一处不雅观湖亭,因亭下礁石林立,状若芭蕉叶,遂命名该亭为“蕉叶山房”。
又因亭旁有泉,在此操琴有高山流水之感,遂以礁石和泉水为景。

⑬天竺喷鼻香市:指位于灵隐寺周边的上天竺、中天竺和下天竺三处村落中售卖佛喷鼻香的集市。
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一景象再度涌现。

⑭云栖梵径:位于灵隐寺西南的云栖坞,相传此处的小路有耐久不散的五彩云。
景不雅观即指此处的竹林小路3。
此处景不雅观至今尚在,在80年代的新西湖十景评比中被更名为“云栖竹径”。

⑮凤岭松涛:位于西湖东南的凤凰山一带,景不雅观由这一地区的成片松林组成。
该景不雅观在抗日战役期间一度被毁,现已规复。

⑯功德崇坊:位于西湖东南的钱王祠前的湖边,在今柳浪闻莺的范围之内。
景不雅观指的是钱王祠门前由李卫所建的石牌坊 “功德坊”,景不雅观看点为牌坊与湖面向交映的场景。
该牌坊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景不雅观消逝。

⑰吴山大不雅观:位于钱王祠东侧的七宝山山顶,该山山顶平坦,类似于平台,可以登高远眺。
景不雅观即为此处看到的景致。
现属于吴山风景区。

⑱亭湾骑射:位于今西湖隧道南端。
此处原名亭子湾,雍正年间时此处为清军练兵场。
景不雅观为此处练兵的场景。
现已无存。

图三 清雍正西湖十八景示意图

除了数量的明显增多,西湖十八景的分布范围也大幅向西扩展。
虽然李卫对付规复西湖景致功不可没,但这一版本的西湖景致在景不雅观选取时包含了大量明显的个人主不雅观成分。

整体而言,三个版本的景不雅观划分都很好地表示了所属期间社会精英们的心态变革。
南宋期间的社会精英更加关注西湖的景致本身,景不雅观塑造中险些看不到人参与的身分;元代则表示出统治阶级对付经济生活的重视,景不雅观方面的表示则较为薄弱;清代的景不雅观有一些抵牾,在景不雅观的选择方面表示了造景人极强的主不雅观意识,但却并不像先前版本那样规定景不雅观的内容,如此的随意性表示得更多的是李卫在景不雅观布局上的业余,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当时的开放心态。
不过这实在并不利于对西湖景不雅观的诠释。

参考资料

[1]施奠东主编·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编. 《西湖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12.

[2]龙永干·《白蛇传故事流变及近作刍议》,《绵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