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觞漫谈】
永生不老,该是绝大多数人都希冀的一件事情。
毕竟自古至今的岁月里,人们实在太不愿见地到去世亡了。
我自己去世后,会去往何方,我的家人们去世后,会不会遭遇痛楚?
正是这统统的不可知,给予了宗教和神话传说以发展的空间,宗教以来世、天国、地域之说哄着凡人,让他们不再重视当世的享乐和权力,反而着眼于虚无缥缈的来世因果。
神话传说则是凡人们自己发展出来的,是在无知阶段对付天下的自由想象,每每代表了先民们的某些欲望和不雅观念。
凡人之上,尚有天子。
在中国,天子是个人权力和地位的终极,一个能做到天子的人,大概天下的统统都不会短缺,搜罗万象。而他的目光,自然而然会放在自己掌控不了的天上,以及去世后的人生。
于是古代天子大兴陵墓,又不断的求仙问道。秦皇汉武,两位资质卓绝的天子终极都限于此道,或者说,越是有政绩的天子,越希冀于此。
在唐代,初盛唐时,天子求仙问道的方向还不明显,可到了晚唐,天子险些各个都是玄门迷,每天的求神问仙,炼丹服药,蓄养一大批的方士,乃至为此荒废了国事。
【临其诗境】
天子如此的不务正业,自然会有人看不下去。不过到了晚唐,文人们对付政治的激情亲切已经消退的差不多,更加看重于自己生活的乐趣,还有这样家国情怀的文人并不多了,但是这个中,李商隐算一个。
李商隐生平卷入党争,沉沦坎坷,但是他毕竟是官宦之后,对付国家的事情还是上心的,于是就有了下边这一篇,讽刺天子求仙的《瑶池》。
瑶池用的是古代神话中的典故,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一次西游的时候,到达了昆仑山,遇见了昆仑山上住着的西王母,西王母邀穆王宴饮于瑶池,临别时候,西王母歌 “将(望)子毋去世,尚能复来”送穆王,穆王亦作歌回答,约定三年后重来。
【经典原文】
瑶池
唐代: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条分缕析】
整首诗环绕着西王母展开,描述了其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又通过对西王母生理的描述,向我们揭示了其开窗幽怨的缘故原由,构造完全,构思奇妙。
第一句是西王母开窗的细节,住在瑶池的西王母,打开了手边装饰华美的窗子,看着窗外风雪漫天的昆仑,以及那条久没有被人踏足的长道。
当年的穆王,便是冒风雪而来,沿着这条路涌现的呀。
当初有三年之约,到如今已经许多个三年了,却再也没有见到过穆王的踪影。
第二句的歌声亦是穆王的典故,《穆天子传》中记载穆王南游,碰着了大风雪,百姓都受到了冬岁之灾,穆王曾经写作《黄竹之歌》以哀民。这里的黄竹歌声之哀,可能已经有暗示穆王仙去的意思,也有可能只是衬托西王母幽怨的心绪。
穆王为什么没有再来呢,他的八匹骏马可以日行3万里,想来的话不是很快就可以过来吗?
从西王母的疑问中,我们已经得到了穆王去世的暗示,正是由于穆王没办法像传说中的西王母一样永生不老,才没有办法再次去到西王母身边的。西王母与穆王相见并欣赏穆王,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该当临走前给他一点永生不老的妙药的。
然而终极妙药也没有给,或许,人间间本就没有妙药。
李商隐以此来讽刺天子求仙问道的虚妄,深刻而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