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词
《淮南子》说,兰生深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兰草成长在深谷,不会由于无人欣赏而不吐露芬芳。船在江河行驶,不会由于无人乘坐而停滞漂浮。君子遵守道义仗义执言,不会由于无人理解而改变初衷。古往今来,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以是,屈原才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高下而求索。
唐代墨客白居易由于仗义执言,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四十四岁时被贬为江州司马。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臣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去世,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被暗杀,御史中丞裴度受重伤。当时,唐宪宗主见削藩,群臣反对,支持者寥寥无几。宰相和御史中丞正是由于支持宪宗受到暗害,白居易要求重办凶手。权臣抱怨白居易越俎代庖,于是借口他写的《新井篇》,言辞浮华,行为有失落,没有孝道,不可被重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古往今来,莫不如此。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个美男子。他精通音律,文采出众,最主要的是,这个人居然没有文人感怀赏月的通病,乐不雅观爽朗,开个打铁铺,过得逍遥清闲。 但便是这样一个近似完美的才子,却含冤而去世,而且还是由于莫须有的罪名。
当时,钟会忌恨嵇康的才华,找机会对司马诏说,嵇康这个人太有才了,恐今后对您不利,不能留着。就由于钟会这句话,嵇康丢了性命,广陵散从此失落传。
少年景名的白居易,文采出众,才华过人。盛名之下,他也承受了很多无辜的非议。
白居易在履新江州途中,和元稹《放言》诗五首,寄给好朋友元稹。五年前,元稹被贬江陵,写下五首《放言》表达自己的苦闷心情。如今,白居易由于相同的遭遇,感慨万分。
一去江州路漫漫
放言五首·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并没有由于由于蒙冤被贬,而缄默不言。他知道自己由于直言上书得罪权臣,招来祸端,但倔强、清高如他,岂能掩耳盗铃、选择躲避?这首诗中,他连用反问,对真、伪提出质疑,从多角度进行磋商。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墨客提出自己的不雅观点:真伪自古难以分辨,尤其作伪者,以假乱真,稠浊是非,更让人无可奈何。
颔联两句用了两个典故。臧生即臧武仲,《左传》曾有记载。人们都以为武仲,知识渊博,有贤人之才,却不知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节制的封地,威逼鲁君,可见是诈圣之人。
宁子即甯武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他,“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白居易引用这个典故,旨在解释宁子懂得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国君无道,宁子便假装无知(佯愚),不做无谓的捐躯。等待机遇到来,他才尽心为国效力。
白居易用反问来加强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众人可悲,只欣赏臧生那样的假贤人,却不睬解重视、尊重宁子这样的真正贤良。
山高路远,心意难平
白居易在诗中的反问,与屈原在《离骚》中的叫嚣异曲同工。屈原的愤怒强烈而直接:楚王糊涂,不稽核实情。我勤奋修身,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谪。他们弹劾我的罪名无非是带了蕙草、采摘白芷这样的托词。他们原来是妒忌我,却偏要不明真伪,造谣诋毁我。让我违背事实,曲意迎合,我宁去世也不会媚俗取巧!
雄鹰岂能与燕雀同群?方和圆又怎能领悟在一起?志向不同,又怎能让我委曲自己,假意相安?比较屈原,白居易的诘问简短有力,蕴藉委婉。“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用比喻的手腕,生动而易懂。这也正是白居易诗词的风格,措辞普通、立意深刻。在草丛中闪亮的萤火虫,虽然有光,但究竟不是灯火。荷叶上的露珠虽然晶莹剔透,但究竟不是珍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两句与前面的比喻相对应,也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只有用燔柴燃烧产生的熊熊火光与草萤之光比拟,用珍珠的光芒与露珠比拟,才能创造作甚真,作甚伪?墨客用反问来突出内心的愤怒与不满:原形就在面前,却看不清,就好比一个人连燔柴之火光,珍珠之残酷都视而不见,那么当权者坚持的真伪还有什么意义?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连用五个反问句,蕴藉中不失落气势,和他以往的诗词风格大不相同。诗中大量用典、大胆比喻,层层递进,读来让人觉得茅塞顿开、畅快淋漓。
白居易雕塑
前往江州的路上,风光旖旎。奇丽的风景给了白居易短暂的安心,也让他的心逐渐沉着。他的好朋友元稹,在得知他被贬的后,在病中寄来一封信,短短几十个字,字字真情,这让白居易非常冲动。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在诗中并未直言自己的担心,但我们可以从整首诗的背景看出他所处环境的悲惨:残灯无焰,暗风吹雨。垂死病中惊坐起,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元稹对好友的关怀,发急、担忧的心情,浓厚朴拙的交情隐蔽在字里行间。
白居易与元稹的交情,让天下人倾慕。书中记载:“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无逾二公者。
心态逐步平和的白居易,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
放言五首·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转毂,兴废反覆手藏钩。龟灵难免不免刳肠患,马失落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这首诗,白居易用了辩证的不雅观点,见告我们身处困境,要学会等待。事情都是在不断转换。世事难料,错综繁芜的关系像一张网纠缠着你。车轮一直地旋转,谁能担保自己永久都在顶峰呢?福祸的循环正像旋转的车轮一样,在不断变革、转换中。荣华富贵转眼间便烟消云散,昨天大概还是位高权重,来日诰日转眼便成了无名布衣。
白居易在首联两句提出问题:世事起伏无定,尘网尘网牵缠。从颔联开始用论据阐述自己的不雅观点:福祸转换、兴废反复。颈联则细致地讲述了福祸转换的条件及客不雅观缘故原由。引用的例子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塞翁失落马的典故。
尾联两句诗是点睛之笔: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这里,白居易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不雅观:豁达乐不雅观,不会为一时的失落意而颓唐。
元白交情欺金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的灵魂才更有吸引力。以是说,白居易能与元稹成为至交好友,正是由于他们俩的不雅观点、意见总是不谋而合、心有灵犀。
元稹五年前被贬,写了五首放言诗,寄给白居易。面对自己的处境,元稹说,“面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去世是等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面对独处异域的悲惨,元稹说,“莫将苦处厌长沙,云到何方不是家”,又说,“安得心源处处安,何劳终日望林峦”。元稹的乐不雅观与苏轼有几分相似,苏轼曾说我心安处是故乡,只是不知道是否受了元稹的影响?
白居易逐渐懂得,面对困难,面对现实,他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忍耐。他不再抱怨,不再感叹。奔流不息的江水抚平了他的创伤,让他的心胸更加开阔。白居易对待人生的淡然态度,心态的豁达大度,在第三首诗里表现得最为透彻。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怖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去世,生平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在这首诗里,首联两句直接入笔,切入主题,提出办理问题的办法。这种写法不落窠臼,干脆利落。什么办法呢?白居易勾引读者,探求答案。这种层层深入的写作手腕新颖独特,引人入胜。无需钻龟与祝蓍来占卜休咎,预知命运。
颔联两句是全诗的灵魂,也是白居易对付自己的处境和遭遇,最好的答案和态度。读者带着疑问读到此处,有一种口齿噙喷鼻香的觉得,顿觉面前一亮、醍醐灌顶。
白居易
白居易从第一首诗中提到的辨别真伪的问题,在这里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韶光是磨练统统的真理。他相信,自己蒙冤被贬谪,总有一天会洗清冤屈。珍珠不会一贯被灰尘蒙蔽,大地不会一贯被雾霭笼罩。他在等待底细毕露的那一天。
颈联两句,白居易引用周公和王莽的典故,证明前口试玉需三日、辨材要七年的主要性。当年,周公尽心辅佐,一片忠心日月可鉴,还曾被人疑惑。有人质疑周公用心叵测、心怀野心。历史证明了周公的明净,别人的疑惑是伪,他的羞辱之心才是真。
王莽未篡位时,谦恭有礼,有多少人被他的假象迷惑?又有多少人尊他为君子、国家之才?历史证明了王莽的伪。他深藏野心,稳扎稳打,直到达到自己篡位的目的。
“向使当初身便去世,生平真伪复谁知?”尾联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白居易对自己当前处境的选择。如果当初未证明净身先去世,谁还会去分辨真假呢?这里表达了墨客的不雅观点:等待自己被证明净的,冤屈得雪的那一天。
凡事不能过早下结论,韶光会证明统统。这首富含哲理的诗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此去江州,山高路远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看淡人生,重新核阅自己的白居易,开始了更深层意义的思考。人生无常,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谁知道将来会有什么变革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曾经的沧海如今已成桑田。
放言五首·其四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昨日屋头堪炙手,目前门外好张罗。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白居易在这首诗首联连用两个疑问,引发对人生、世事的思考,引出下面的不雅观点。谁家的官邸刚刚建成?谁家的府邸衰败不堪?谁由于显贵而笙歌燕舞、彻夜不眠?谁由于败落而失落声痛哭?昨天的府邸还熙熙攘攘,今日却门可罗雀。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写: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和白居易的不雅观点何其相似?
“昨日屋头堪炙手,目前门外好张罗”。颔联两句用比拟的手腕写出荣华富贵在一直变革,告诫人们要看开面前的统统。你现在所拥有的统统,并非永恒的存在。读到此处,我又不禁想起曹雪芹的话: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喷鼻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北邙的墓地从来没有空闲过,东海的波浪可曾有沉着的时候?颈联两句有一种超越时空,置身宇宙的超然之感,读来让人震荡。
而尾联两句解释了墨客终生平等的不雅观点:莫笑贱贫夸富贵。位高权重又如何?谁都无法逃脱去世亡的命运。不管现在的你是风光,还是悲惨,百年后终将成为枯骨,归于黄土,被荒草埋没。
白居易
提出相似不雅观点的,还有宋代墨客黄庭坚。他在诗中提到的不雅观点与白居易颇为相似。白居易的“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与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像是来自时空的对话。倘若真的可以穿越,两个才子或许真的有很多问题可以磋商。
古往今来,有多少荣华富贵,不过是梦一场。纵然是钟鸣鼎食的荣国府,终极也被查抄。曾经鲜衣美食的王孙公子,转眼沦为囚徒。金满箱,银满箱,转眼托钵人人皆谤。
白居易写这首诗,从独特的视角思考人生,蕴含哲理,让人寻思,给人启迪。他从最初对权臣真伪不辨的愤懑,到静待输赢的淡然,再到为了真理无惧等待的坚韧,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众平生等的超前不雅观念,无不显示了白居易思想的深刻以及前瞻性。
他在第五首诗里表达的想法更加理性,超越死活,看淡人生。
此去江州路漫漫
放言五首·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去世,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去世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首联两句引用典故,开篇点题,用比拟的写法说出精确的不雅观点。再细微的事物也无惧于泰山之强大,这里可以引申为不能以大欺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该当有自傲。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优点。颜子无心羡老彭,则形象地写出每个人都应做最好的自己,无需倾慕别人。老聃和彭祖有他们的上风,而颜渊有自己的分歧凡响。
颔联两句也是用比拟的写法,辩证地写出生去世是不可避免的客不雅观规律,谁又能改变呢?松树千年之后也会变成一堆枯木,槿花开放一天也曾光芒残酷。白居易思想的深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这里要表达的想法,该当是生命的代价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深度。或者说,他想说,不要由于生命短暂就自暴自弃,霎时繁华究竟是生命的绽放。正如昙花,哪怕瞬间绽放,哪怕夜深人静无人不雅观赏也无怨无悔。
颈联两句是对死活不雅观点的客不雅观阐述,死活谁都无法避免,那就顺其自然。不要由于眷恋人世间的统统畏惧去世亡,也不要由于悲观产生厌世的想法。
尾联两句超脱死活,物我两忘,墨客把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所谓死活,不过是人的幻觉,幻觉中产生的喜怒哀乐,又何必太过计较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理解别人是聪慧,精确认识自己才是聪明的人。降服别人让人钦佩,降服自己才是真正的倔强。白居易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菜根谭里说居困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人生须要缓缓而行,莫焦急。人到中年的白居易,用五首诗见告我们做人的道理,负责读一下,会故意想不到的收成。
浔阳江头,山高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