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浩浩五千年,无数贤人先贤、绅士豪杰,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或年夜方豪迈或聪慧深奥深厚的豪言精语,他们以及他们发自肺腑的话,是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命脉与道统所在。
尤其是下面10句,可谓最能代表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气候。

沧桑数千年,自古至于今,这些话有些人做到了,有些人没做到。
由于做到了,以是中国精神不去世;如果做不到,那正是我们的方向。

1、中国气概:人若犯我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书·陈汤传》)

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10句话撑起中国人的气象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强势的话语,并非汉人故作大言、矫揉造作,背后实在有事实支撑。
在司马光《稽古录》这部惜墨如金的《资治通鉴》简编本中,除天象天灾之外,国政险些从略,但司马光却以大量的笔墨记载了汉武帝时期“虽远必诛”的事实。

回顾历史,我们并非是虚幻地陶醉于祖上的壮大,也并非为征伐厮杀唱赞歌,只是想证明,在汉朝壮大之时,“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确是被践行的事实。
虽远必诛的条件是被犯,属于自卫反击。
以是,汉武帝的多数征伐还是师出有名。
国力壮大,则是底气。

“兵者,不详之器”。
战役对征战双方都造成大量捐躯,这是人类的悲哀。
不过,当国家间尚存利益、理念的轇轕,人类还不尽是谦谦君子之时,文虽可以化人,但保障依然还须要。

2、中国品质:法乎天地

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阵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该学习和效法自然界生生不息、日月牙异的精神,在人生的过程中,独立重生、发奋图强、不断提高、勇于拼搏。
“发奋图强”代表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哀求不断地有新的造诣。
人的生平,只有在这种新的追求中,才能更故意义,才能创造出幸福和安乐。

“发奋图强”是—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是对人买卖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亲切和信心,才能始终如—地坚持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厚德载物”是一种深厚的教化和处世原则。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载育万物、成长万物。
在做人与处世上,心胸开阔、意志高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发奋图强,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深刻认识和应对方法。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韶光的磨练和兴衰变革,而一贯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活气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

3、中国操守:穷达不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不发达的时候,做好自己就好了,做一个本分的人,使自己的教化本色得到提高,尽力而为。
发达了,就要广施善事,为社会多出一份力,多做好事。
孟子的话,道出了儒家对付实现自我代价的方法:首先要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再实现个人对付社会的代价。
这便是中国文化的空想所在。

三国时的诸葛亮,便是这种操守的绝佳例证。
他出山之前隐居南阳、躬耕陇亩,虽不得志,却一贯在坚持读书和思考,不断地教化自己,这便是“穷则独善其身”。
当时来运转,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打拼一番奇迹,他又做到了“鞠躬尽瘁,去世而后已”,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并把蜀国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便是“达则兼济天下”。

而现在的一些低层人,要么得过且过混吃等去世,要么变得市侩功利乃至不择手段;现在的一些有钱人,要么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玩弄女人并看不起穷苦人,要么出国豪赌、开着豪车横冲直撞。
这些人便是没有保住操守。

4、中国高度: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人的存在和大自然的运作息息相关,万物的变革,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征象而已。
以是,人该当由自然来不雅观察统统,把生命放入无限的韶光、空间中去体验。
唯有体认自然的常道,超越统统束缚,才能得到真正的逍遥。

而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就要去掉对“我”的执着。
由于“我”意味着封闭和排斥,并在外在的推动中不断强化,而越来越狭隘和畸形。

庄子提倡破除“我执”、顺应自然,这对付我们本日这个生活节奏过快的时期,有着极为主要的参考代价和意义。
我们对金钱和其他物质方面的追求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这种代价取向造成的一定是人情冷漠、事事向利益看齐。
人与人的关系恶化,学习、奇迹、家庭的压力,让本日的人们生理压力陡增。

而破除“我执”、懂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理,以平等心对待他人与自然万物,认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就能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使我们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不过于在意得失落,不在对物的追逐中迷失落了本性,做到“风过无声,雁不留影”。

5、中国格调:本色风骚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绅士自风骚。
(《菜根谭》)

何谓本色?本色便是平常、本分;何谓风骚?风骚便是豪放、洒脱、洒脱、自然。
只有大英雄、真绅士,才能才敢平常本分、洒脱自然。
他们出言吐语、举手投足、处人行事之间不矫揉、无造作,真乃是本地风光。
这便是禅的意味、道的内涵。

唐宋之间的禅师每每自称本色衲子,平平常常、本本分分。
你说这太不神秘、太不玄奥、太稀松、太平常,难道亿万众生所梦寐以求的真理真道,便是绝不神奇、不玄妙,如此这般地稀松、平常,无意味、无代价么?对!
统统众生原都具此平平常常的东西,动植含灵等众生,无不都具有这个本地风光。

我们常形容一个人英雄本色,这在历史上有很多,后来儒家出来做官的人,虽做到官至极品,一旦回家往后,仍旧是乡巴佬一个。
有位历史上的名人,官至极品,当了几十年的宰相,退休往后,穿了一件旧衣服,带了一个佣人,步辇儿出来嬉戏。
真正有高度教化的人是朴实无华的,这便是“复归于朴”的道理。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绅士自风骚。
”所谓大英雄,便是本色、平淡,天下上最了不起的人便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也是最了不起的。
换句话说: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看起来是笨笨的,事实上也是最笨的;而笨到了极点,便是绝顶聪明。

6、中国气节:宁折不弯

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死活,直节贯殊途。
(南宋·汪莘《水调歌头》)

人的骨气,是灵魂的骨头。
一个人必先有灵魂,然后才可能有骨气。
骨气是骨子里的东西,它首先是一种气质、一种人格,然后是一种人格深处的崇高。

中国第一个有骨气的文人,无疑是庄周。
他的涌现让中国人开始走向内心深处。
时空中从此有了另一类人的灵魂出没,让我们有可能在心灵的高度创造人和天下的另一种存在办法。
他以生平在潦倒中的坚守,终极把自己变成了中国文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为更多的人摆脱生命的庸俗找到了一条可能的路子。

尘世是把双刃剑,可以磨蚀掉人格,也可铸造出人格。
入世的文人,也不乏有骨气者,如屈原的正道直行。
如果没有庄子,我们从一开始可能就少了一种自由的精神;如果没有屈原,我们从一开始可能就少了一种伟岸的人格。
由于庄子,我们有了一个天下之外的天下;由于屈原,我们在世界之内有了一个坚实的底部。
从屈原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崇尚伟大心灵的时期。

在庄子与屈原之后,中国数千年文人的历史,实际上是这两种人格交替讲述的故事,无论是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方孝孺还是其他有骨气的文人。
尤其是被灭十族的方孝孺。
中国从来就不缺少有才智、投契钻营的聪明文人,却短缺了方孝孺这样有气节的文人。
在方孝孺之后,中国文人中更加巩固了那种恪守和守卫正统性和既定秩序的气节。

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于先有了灵魂,然后才有骨头。
而要把一种人格一贯保持下来,保持生平,险些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
那些把自己的人格一贯保持到末了的文人,险些无一例外都是命运最悲惨的人,他们的灵魂无一不在精神与肉体的炼狱中把血熬干,终极只剩下了灵魂和骨头。
而他们灵魂的骨头,终极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脊梁。

7、中国抱负:向道而行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

崇奉大概看不见摸不着,大概中间充满无限阻挡,乃至有人终其生平也无法得到。
但这样的“道”值得我们用血、用泪、用生命去追求,由于它是精神的支点,是“人”字不可短缺的一笔。

真正的勇气不是好勇斗狠,而是站在真理一边,只假如道义之所在,纵然面对强权和暴力,纵然千万的人阻挡、反对和不理解,也决不气馁,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在道德沦丧、正统的伦理纲常坍塌的时期里,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仪彷佛很不合时宜,但是他没有向强大的世俗低头,而始终掩护着定命所哀求的道义。
在平凡人难耐的寂寞和苦难里,以看似弱小的一个人的坚守和不懈的弘扬,终极将他们的思想流传千年。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造诣了那些伟大的先哲,也影响了历史和天下,终极积淀成为塑造光辉人格和创造残酷文明的不朽文化,世代相传。

8、中国气度:俯仰天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
意为:大海由于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由于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地挺立。
高下联末了一字“大”与“刚”,意为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

《尚书·君陈》云:“有容,德乃大。
”人的德行要广大,也要有像海一样的广阔肚量胸襟。
宽则得众,宋代晁说之说:“惟有德者能以宽服人。
”有了海纳百川的宽阔肚量胸襟和气度,就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能与人与己无所不容。
这种对他人所表现出的宽容,便是儒家所倡导的“恕”,即以仁爱之心待人和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保持不懈的志向源自何方?无欲则刚。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对付一个东西过度地热爱会导致个人的迷失落,误入歧途。
王勃曾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言壮语,诸葛亮也有“淡泊以明志、宁静甚至远”的警句,儒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也有克制“贪嗔痴”,个人境界才能提升。
打破名声、色欲、物质欲、掌握欲,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坚持精确的方向。

9、中国空想:千秋万世

为天地立心,为平生易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大儒张横渠)

这四句名言,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历代盛行不衰,最能表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是怀抱入世与济世空想的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将这四句话翻译成当代汉语,便是:为社会重修精神代价,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续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人间奇迹,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抱负了。

10、中国性情:为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这几句话是孟子与别人辩论什么叫做“大丈夫”时提出的准则。
我国历史上这种“大丈夫”很多,比如西汉时的苏武。
他奉命出使匈奴,匈奴首领胁迫他屈膝降服佩服,先领导他,不成之后又罚他到极其艰巨的偏远地方牧羊,断绝他的饮食来源。
苏武始终不为所动,在匈奴被囚19年,终极回到汉朝。

这是三种纯粹而光明的人格。
富贵不能淫,有些人抵挡不住富贵的诱惑而损失了人格和操守,有些人富贵起来了就骄奢淫逸放肆无度,非大丈夫所为。
贫贱不能移,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和品质,在他贫贱的时候是最能表示出来的,由于贫贱之时心最随意马虎卑微,行最随意马虎卑贱,乃至无耻下作不择手段,非大丈夫所为。
威武不能屈,人在权势和强力面前很随意马虎怯懦、退缩和屈从,乃至与世浮沉,非大丈夫所为。

做人要做得顶天立地,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住自己的品质。
一个人能否抵御各种的诱惑和威胁,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武断的意志。
只故意志武断的人,才能够当仁不让地向自己的目标迈进。

来源:唐诗宋词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涉嫌陵犯您的合法权柄,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