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答洪驹父书》

这种说法虽然略微有点夸年夜,不过杜甫的这首诗确实句句有出处。
纵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化用了南北朝一位大墨客得作品。
这两句诗出自于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的意思实在很好理解,不过也不妨从首联读起,看看杜甫是如何做到“无一字无来处”的。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把前人诗句拆成两句成就千古绝唱

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是个常用词,出处很多,如《齐国策》:王蠋曰,“国破君亡,吾不能存。

“山河在”,从诗意上来说,有庾信的影子,其《将命至邺诗》云:“风尚既殊阻,山河不复论。

城春草木深,《吕氏春秋》:“春气至,则草木生。

这两句诗,深得司马光的讴歌:

古人为诗:贵于弦外之音,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晚世唯杜子美,最得墨客之体,如《春望》诗“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
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他皆类此。
《温公续诗话》

国破山河在,只剩下山河,其他都已经被毁损。
城春草木深,满眼荒漠的草木,表示没有人迹。
用景物抒发悲情,即所谓弦外之音,令人产生遐想。

唐宣宗时,荆叔化用杜甫这两句作《题慈恩塔》:

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
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

虽然仅仅四句,忧国之心不输杜甫。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化用了南北朝闻人倩的《春日诗》: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

高台动春色,清池照日华。
绿葵向光转,翠柳逐风斜。
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
相与咸知节,叹子独离家。
人行今不返,何劳空折麻 。

杜甫在闻人倩诗句的根本上,加入了其他的元素变为自己的诗句,如《楚辞》:“余感时兮惨恻。
”《拾遗记》:汉献帝为李傕所败,后以泪溅帝衣。

花溅泪,即泪溅花,律句的倒装句法。
杜甫这两句虽然化用自闻人倩,但是老杜句法要繁芜得多。

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
这是大略的主谓宾构造,主语:林,谓语:有,宾语是偏正词组:惊心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省略了主语(我),动宾构造(感时)+主谓宾构造(花溅泪)

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两句是平凡语,大略的主谓宾构造,而且浅白如话。

烽火,常用语,不算是用典。
连三月,有两个出处:《史记》: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王勃诗:“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家书抵万金。
有人说出自魏文帝书:“价越万金。
”有点牵强,曹丕的《又与钟繇书

》原话是:

良玉比德君子.......宋之结绿,楚之和璞,价越万金,贵重都城,有称畴昔,流声将来。

在这封信中,曹丕拉拢当时的重臣钟繇,以美玉比君子,与书信无关。

李白在《寄远十一首》中曾经写过:

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

李白的这一组诗写在杜甫《春望》之前。
烽火连三月,不必看浸染典,家书抵万金,也没有用什么典故,其意或许受到李白这首诗的影响。

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这两句诗,实在是把鲍照的一句诗拆开来,原句为: “白发零落不胜簪。
”出自《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六》: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
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
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
年去年来自若削,白发零落不胜簪(有版本是:冠) 。

我们喜好读唐诗宋词,唐朝人喜好读魏晋南北朝的诗作。
杜甫诗中不止一次的提到鲍照。
例如讴歌李白时说: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赞赏好友高适和岑参时写到: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化用古人作品,一句拆成两句、两句并成一句的很常见。
例如宋朝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诗中把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拆成了两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结束语

安史之乱往后,社稷将倾,生灵涂炭。
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感于时势写下此诗。

前六句写到了对付国家出息的担忧,也写到了对付自己家人的牵挂。
末了的两句,从遐想中回到面前,用一个动作,表示出自己的内心的焦虑。

@老街味道

骆宾王《在狱咏蝉》和《咏怀》诗中 隐蔽着他不敢说的深意

歌舞入长安,是骆宾王偷来的句子,原作者是个会多国外语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