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透过诗句,我们仿佛还能瞥见墨客们当年对答吟咏的场景,遥看见他们游山赏景的身影。

李白

李白画像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从四川归来,渡汝水,游龙门,夜宿龙门喷鼻香山寺,写下了《秋夜宿龙门喷鼻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一诗:

龙门诗韵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龙门情节

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

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

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

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

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

兴在趣方逸,欢余情未终。

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

桂枝坐萧瑟,棣华不复同。

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李白清晨从汝水出发,日暮时分来到龙门喷鼻香山寺。
在落日的余晖中俯看夕阳下的伊水,波光粼粼,一派秋日景像。
对岸沿山开凿的石窟在暮色中彷佛直入云霄,近处的松林一派宁静。
玉轮升起来了,地面清亮亮的,透过窗棂能看见天上闪烁的星斗。
“桂枝坐萧瑟,棣华不复同”,“棣华”比喻兄弟。
在这月明之夜,李白夜不能寐,便披衣走出寺外,坐在桂花树下,闻着一阵一阵桂花暗香,思念起了幼成、令问二堂弟。
“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伊水悠悠,对月思乡之情似伊水无有穷期。

杜甫

杜甫画像

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也曾到龙门游览,写下了《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簌,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李白游龙门时住在喷鼻香山寺,杜甫游龙门时应该就住在奉先寺中。
招提,指的是佛教寺院。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精细的佛窟。
在皎洁的月光下,林中的清影散在佛窟中,山谷中的鸟鸣随风声阵阵传来,望龙门两山对峙,形若门阙,丝丝云气萦绕在山腰。
杜甫正要入睡,忽闻佛寺传来晨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在另一首《龙门》中,杜甫描写了龙门恢弘的气势: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次。

《水经注·伊水》说:“禹疏伊水北流,望之若阙”。
南望龙门横断若阙,北望驿道尽头是洛阳城。
龙门佛光与皇城祥瑞交相照映,形成了洛阳自古帝王都的气候。
由于朝代更替,人生无常,面对恒古留存的龙门石窟,杜甫发出了生涯尽几迥的感叹。

白居易

白居易画像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朝又一位伟大的墨客,三人被后人称为唐代“三大墨客”。
白居易与龙门的分缘最为深厚,他情系龙门,晚年归洛后,常常在伊河泛舟。
于某年秋日,写下了《题龙门堰西涧》:

东岸菊丛西岸柳,

柳阴烟合菊花开。
一条秋水琉璃色,

阔狭才容小舫回。
除却悠悠白少傅,

何人解入此中来。

诗中描述了龙门山下菊花、柳树繁茂的景象,琉璃般的伊河水面上缓缓驶过一叶轻舟,墨客醉心于此情此景乐不思蜀。

从墨客们的诗中

我们看到了如画的龙门秋天景色

龙门石窟

邀您来感想熏染这如诗般的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