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觞漫谈】
提到《塞下曲》这个名字,大家脑海中第一首反响出来的诗歌是谁的呢?
是李白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李益的“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还是王昌龄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大家可能也都创造了,塞下曲的系统编制每每短小精悍,五言四句即成一篇。这可能与塞下曲这类文体所要表现的氛围和情绪有关系。
边塞景致凄厉苦寒,战事则更是残酷而迅疾。这也就注定了写边塞的诗歌不会有舒缓的节奏和低沉的情调。无论篇幅的是非,边塞诗给人的觉得每每是或雄浑或悲怆,都是一种很大,很激烈的情绪。而在节奏音律上,则是跌宕起伏,短匆匆迫切,唯有这样的处理办法才能表现出边塞的特点。
绝句的要义在蕴藉,20字短短几笔的勾勒,要将边塞的特点或者一个特定的事宜传达给读者,这是很看文学功力的事宜,以是能写好边塞诗的几位,都是唐代有盛名的墨客。
【临其诗境】
本日来看王昌龄的塞下曲,他的塞下曲有一点分外,便是掺杂了议论。一样平常情形下,唐代的诗歌里,尤其是盛唐的诗歌,掺杂议论的诗歌并不多见,反而因此抒怀言志为主,这也是诗歌确当行本色。
紧张是那时候盛世太平,实在也没什么要议论的东西。可是在边塞上,关于战役正义性和必要性的辩论则是一贯存在的。王昌龄此诗,也是借由边塞景致,抒发自己对付战役的意见。
根据《唐书·王晙列传》的记载,公元714年,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宗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去世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这一次战役,也便是下文中将要提到的“长城战”,从这里的记载看,这是唐朝对边战役的又一次大胜,王昌龄对付这次大胜又持有什么样的意见呢?
一起来看他的诗吧。
【经典原文】
塞下曲
唐代: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条分缕析】
这首诗写的是战役,可是通篇除了“长城战”三个字,再没有任何字眼提到战役本身,而是通过不同的侧面,边塞景致以及战役的后果来陪衬作者对付战役的意见,这样的手腕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第一句写行军,大批的军队马匹渡过了洮水,奔向目标而去。“秋”字点名了季候,中原的秋日是天高气爽,而边塞的秋日则是秋水如冰,秋风似刀。通过这样一个潜在的比拟,边塞的苦寒特色随之涌现。
第二句写了望,平坦的沙原,太阳还没落下去,借着夕阳微弱的光辉,已经能够看到临洮城的轮廓。临洮是著名的四战之地,这里被墨客用作了战役的代名词。
第三句写后人评价,昔日的那一场大胜,人们都在夸耀着功绩,讴歌戍边的士卒意气之高。
第四句很精妙。不直接写墨客自己的不雅观点,面对众人的夸耀,王昌龄并不出言回嘴,而是将目光聚焦到了战役的遗迹上。
黄尘连天,埋没今古;白骨纵横,杂于蓬蒿。
为什么古人看到古沙场会有很深刻的感触,我想这末了一句能够给我们答案。
同样,这也是对上句“咸言意气高”的回应。看看战役带来的苦难后果,我们还能够心安理得地耀武扬威,支持战役吗?
并没有明确的议论字眼,可是诗到此处,作者的不雅观点已经清晰而透彻。不仅如此,由于利用了具象的事物,说理的信服度更高,给人的精神震荡也更强,堪称一流的议论说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