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表现童趣的小诗清新活泼、娇憨稚趣,读之,令人陶醉。
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葆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描述的是一个专心学钓的儿童,蓬葆侧坐,草丛掩映,非常契合儿童的身份。诗中那种齐心专心在鱼,怕鱼儿受惊,自己钳口,也不让别人相扰的生理更是真切之笔。儿童智巧、率真的情态跃然纸上。
与之相似,清代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画面有条有理,尤其是儿童见物而喜、兴趣转移快的特点表现得非常光鲜,谐然有趣。
喜好小生命险些是儿童的共性。宋代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翩翩,忽东忽西,忽上忽下,彷佛看懂了孩童的心思,存心逗趣,机巧地飞入金黄的油菜花地。我们可以想见孩童茫然失落措、懊丧无奈之态,妙趣横生。
懵懂无知、稚趣天成的孩子似更逗人喜好。辛弃疾的《清平乐·村落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中儿都已懂事,帮衬家里,唯小儿啥事不干。一个“无赖”,多少很多多少稚趣,多少很多多少疼爱!
他躺在溪头,旁若无人,沉浸在夏日的荫凉中;他高枕而卧,享受着大自然的赠送。
上树偷枣、地里摸瓜这类糗事,在屯子,顽童们险些都干过,怕受大人责罚,却又不擅掩饰笼罩,总要留下些蛛丝马迹。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诗中将儿童顾前不顾后的举止描摹得很真切,情趣盎然,引人一噱。
李白的《长干行》则表现了童真、儿童的情愫:“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安里,两小无嫌猜。”幼男幼女的嬉戏,天真天真,让我们一下遐想起自己小时玩的游戏“过家家”,温馨有趣。“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针言,即由此诗衍生,从中可使我们体会到那种朴实、朴拙的美好情绪。
古代墨客从孩子的神态动作体会孩子纯洁的童心,以洗练、真切的笔墨描述孩子们一幕幕鲜活、有趣的生活图景,让我们感想熏染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也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光阴,那么轻松惬意,那么天真烂漫!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