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的清高,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流传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但却很少有人理解陶渊明的真实生活。
实在他的生活并没有诗中表现得那么悠然闲适,很多时候乃至可以用潦倒穷困来形容。
至于到底潦倒到什么程度,下面这首诗便能解释统统。

《讨饭》

东晋-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穷得去乞食还专门写下这首乞食

行行至斯里,打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早晚,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自命清高的陶渊明辞官后遇上了灾年,生活难以为继,饥寒交迫之下不得不讨饭,还专门写下这首《讨饭》。

这首诗的大意是:饥饿驱赶着我出门,不知道到底该去哪里。
徘徊着走到一家人门前,敲开门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主人家明白我的意思,也不来虚的,对我年夜方相赠。
我们整日相谈甚欢到太阳落山,饮酒也很高兴。
很高兴交到新朋友,以是写首诗感谢他。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当年韩信贫乏时碰着漂母送饭,惭愧我没有韩信的才干,也不知道往后能不能这么报答他。
这样的恩情要若何才能感谢,或许只有去世后才能报答。

这首诗理解起来实在很大略,便是陶渊明生活所迫讨饭,别人请他吃喝,他赋诗表达自己的感激。
而个中“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实在也不是字面意思去世后才能报答,而是表达陶渊明感激之情的浓重。

整首诗下来既让我们对陶渊明的生活感到心伤,但是又让我们看到了闪闪生辉的传统美德,主人家施恩不图报,被帮助的陶渊明戴德知报,这两种情绪在诗中既对立又统一,令人动容。

而后世对付此诗的评价也很有亮点,苏轼评价“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
二者不相待,此士之以是穷也”。
这实在正是道出了很多文人的无奈,生前声名不显潦倒穷困,去世后声名鹊起却已然无用。

而鲁迅的评价也颇故意思,概括起来便是:“穷到透顶,愁得要去世的人,哪里还有这许多闲情逸致来著书?写这首诗大概是又喝大了。
”不过在笔者看来或许正好便是由于喝大了,陶渊明才能够坦然地将这样的尴尬事写进诗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