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中后,女儿学业上总体表现良好,惟有一点较出乎我猜想:语文的古诗词理解和默写居然出问题了!
几次考试都失落分较多。
问她缘故原由,答曰:文言文太难懂,去世记硬背太难了,没兴趣!

扪心自问,女儿涌现这问题,自己这个当老爸的多少也有点任务。
小学阶段,对付女儿的阅读我基本是由着她性子来——爱看啥书就啥书,顺其自然。
我的辅导思想是:爱上阅读才最主要,至于看什么倒在其次了。
那样做的后果是:女儿猖獗迷上了外国小说,欧美的经典小说名著她险些看了遍,而对付唐诗宋词在内的本国古典文学反而鲜有阅读。
涌现这样的阅读偏好,实在一点也不奇怪——外国小说是当代汉语,孩子随意马虎理解,而中国古典文学大都是文言文,措辞和语法与当代汉语相去甚远,不说佶屈聱牙,至少对付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比较费劲。

不过,升入初中了,无论是学科本身哀求,还是孩子自身发展须要,不学中国古诗词彷佛都是不可想象的。
怎么办?看来只能靠平时补一补了。
只是如何安排得当的补习韶光呢,我大伤脑筋。
一样平常事情日,白天我要事情女儿要上学,没空;晚上回家,女儿有太多家庭作业,我也累得要去世,彼此身疲心累,学习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韶光段——每天接她放学回家的车上光阴。
从学校到家大约有二十分钟的行车韶光,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二十分钟的韶光,岂不也能让她学上一首两首?

把想法见告了女儿,她倒也欣然赞许。
父女俩还共同为这段学习光阴取了一个还算新奇的名字——“车厢古诗词学堂”——传授教化场景和学习内容都在里面了。
传授教化内容的选择上,我紧张以小学阶段的《古诗文诵读》教材为根本,再结合自己精心挑选的古诗词篇目。
学习进程上,把稳把握好由易入难,循规蹈矩的原则。
如果一上来就学得很深,我怕小姑娘没几天就被吓退了——本来还正嫌无趣呢。

我和女儿的车厢古诗词私塾

万事俱备,大约是春节过后的某一天,“车厢古诗词学堂”正式开讲了。

第一讲,学的是陶渊明的《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别看就这短短四句诗,我可是事前做足了作业。
首先,要把诗作打印出来,裁剪成一张小纸条,方便女儿在车厢内拿着阅读;其次,充分准备诗以外的背景资料:作者陶渊明是怎么样一个人,他生活的时期背景是什么样,东晋和刘宋又是什么样的朝代,陶为何自称“五柳师长西席”,我们常说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又是怎么回事,等等诸如此类,增强传授教化内容的有趣性和可听性。
第三、诗里面的个别字词,自己先要吃透意思才能教她,否则可不是误人子弟,而是误自家子弟啊!
至于为何选这首诗开篇,当然也是寄托了我对付女儿的殷切期望。

由于精心准备,第一讲的效果很赞!
女儿听得饶有兴趣,提了好几个干系问题(统统都在她老爸的准备之中。
嘿嘿),诗作也绝不费力地背下来了。
更为关键的是,结束时她竟然已经开始期待第二讲了。

于是,从那一次开始,“车厢古诗词学堂”就这样以大约每三到四天一讲的频次,按部就班地“办”下去了,直到本日,已历时一年多。
在这个分外的“教室”上,我和女儿共同学习了三十多首(篇)古诗词,出于调动她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的须要,这些内容都是现有语文教材上未选的,但同时又是十分应事、合时、应景的。
比如,针对女儿学的乐器长笛,我们先落后修了好几首与笛子有关的诗作——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高适的《塞上闻吹笛》等;针对清明节,我们学习了韩翃的《寒食》(而非常见的杜牡的《清明》);针对当下的暮东风景,我们又学习了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等词作。
随着学习深入,女儿的赏析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对付古诗词已不再象原来那么怵了,乃至还逐步产生了阅读兴趣,语文成绩也在稳步提高中。
现在她手头已经累积了三十多张古诗词小纸片,时时时会拿出来温习背诵。
未来,我操持勾引她有选择地学习一些短幅古文名篇,假以时日,相信这些都将成为她终生受用的文学财富。

“车厢古诗词学堂”还会办多久,到何时告一段落?女儿和我都尚未方案,顺其自然吧。
我想,未来终有一天,她会离开我的车厢,独自遨游在浩瀚无边的中国古典文学殿堂里,惊叹于精良古典诗词之奇遹瑰丽;或许那时候,她会想起多年以前,在薄暮的车上,在她老爸的“车厢古诗词学堂”里,她曾学过的那第一首古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补记:此文写作于2015年春天,距今已四年有余,昔日的小姑娘已经发展为大一女生,而老爸的鬓角也添了几茎白发。
光阴荏苒,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