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天下有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全球皆知的大吃货,祖籍四川眉山的他,自小就与淡水鱼、猪肉等川菜名品鲜嫩相欢,母亲程氏又是一位出色的烹饪师,因此可以说,苏轼与美食的缘分是难解难分的。苏轼不仅好吃,还好与人评论辩论,乃至色空不分,竟与一位得道高僧论起了肉来,留下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北宋熙宁六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新官上任即开始境内视政。巡至於潜县,苏轼听闻县南有座寂照寺,寺内有名胜绿筠轩,清净幽雅,因此便欣然前往。寂照寺有位高僧名为慧觉,陪同苏轼一起游赏,可不知怎的,苏轼就为慧觉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吃肉诗。
《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这首诗颇有风采。作甚风采?所谓大俗大雅、肥而不腻也。和高僧谈论吃肉,那不等同于和无业游民炫耀人为么?然而苏轼并非直戳慧觉痛处,他因此大俗之言讲大雅之理,犹如肉肥而不腻一样平常。而且乍看之下,此诗更像是打油之作,然而细究起来,却可见文采波澜之处,可谓句句有隐言,句句有玄机。
\"大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众《晋书》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生性高雅,十分嗜竹,不管到哪里身边都少不了竹子。一次他寓居一座空宅之中,便立季候人种竹,有人不解,认为这是洁癖症,而王徽之回道:\公众何可一日无此君!
\"大众言外之意,不可一日无气节。
绿筠轩以竹点缀风景,苏轼见此情景便想到了这一典故。王徽之是风采卓绝的代表,苏轼借此来暗指慧觉同样是超凡脱俗,把慧觉好好地给称颂了一番。
\"大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大众读到这一句,不得不说苏轼怂了,由于他以前写的句子可不是这样的!
苏轼曾写过一首无题诗:\"大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大众吃一盘竹笋焖猪肉,既不庸俗也担保了营养,两全其美。然而当苏轼面对高僧慧觉之时,却只能说没有营养可以补,可一旦入俗那就无药可救了,再不提竹笋焖肉的事儿。
\"大众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大众有人不同意苏轼前面说的话,因此便嘲笑之:高雅是高雅,但有点痴呆啊?意思是说,原则难免不免坚持得太过了吧,仿若不知变通。而\"大众旁人\"大众的这一句\"大众似高还似痴\公众正好就显示了迂腐和光滑油滑,由于他们的评论模棱两可,既有贬低却不敢全贬,总得含有褒扬。这与苏轼、慧觉这种有气节之人形成了光鲜的比拟。
\"大众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公众
曹丕的《与吴质书》中有句子:\公众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公众你从屠宰场走过,虽然吃不到肉,但动两下嘴巴子也感到知足。\公众扬州鹤\公众也是一个典故,语出《殷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志向,有说想当扬州刺史的,有说想要一夜暴富的,有说想骑鹤上天羽化的。其余一人却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便是说,权力、金钱、羽化三者兼得。
\"大众此君\公众是竹子,苏轼是说如果对着竹子大嚼肉,想要既不俗又不瘦,那么这就像扬州鹤一样,高节的人不吃肉,吃肉的人无法高节,两者不可兼得。苏轼以肉与竹为高僧写诗,这本身便是一种大胆之为,不过他凭借锐利洒脱的文笔,玄之又玄的回绕,使高僧也不得不服,或许这便是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