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台柳

章台:章台街是汉代长安的一条繁华街道名,因位于章台(战国秦宫中台名)之下而得名。
旧时这里多妓院,后世用为妓院等地的代称。
据唐孟棨《本事诗》和许尧佐《柳氏传》载,唐天宝进士韩翃与名妓柳氏相狎,柳氏原为年夜富李生之妾,后因柳氏瞩意韩翃,李生便年夜方“以柳荐枕于韩”为妻了。
别后韩翃曾赠柳氏《章台柳》词,以词的首句“章台柳”为词调名。

2、风入松

古琴曲有《风入松》,相传为晋代嵇康所作。
唐僧皎然有《风人松歌》,调名本此。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琴曲歌辞”四录唐代诗僧皎然的《风入松歌》,并注云:“《琴集》日:‘《风入松》,晋嵇康所作也。
”’皎然《风入松歌》为杂言乐府:“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飕。
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
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
美人夜坐月明里,含少商兮照清徵。
风何凄兮飘凤脊,搅寒松兮又夜起。
夜未央,曲何长,金徽更匆匆声泱泱。
何人此时不得意,意苦弦悲闻客堂。
”故《白喷鼻香词谱》谓:“是本调调名。
由琴曲而入乐府,复由乐府而沿为词名,由来古矣。
”《钦定词谱》云:“古琴曲有《风入松》,……《宋史·乐志》注“林钟商”;元高拭词,注‘仙吕调’,又‘双调’;蒋氏《十三调》注‘双调’。
亦名‘风人松慢’,韩淲词,有‘小楼春映远山横’句,名‘远山横’。
” 元赵汸“代送吴德夫衡阳巡检”一词名“松风慢”,见《东山存稿》。
清沈谦用仄韵,有“忽忆东头销永夏”句,故名“销夏”,见《今词宛》。

那些以花命名的词牌名光看标题个个都美哭了

3、荷叶杯

荷叶杯,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隋殷英童《采莲曲》有“莲叶捧成杯”句,取以为词调名。
宋苏轼《中山松醪》诗自注:“唐人以荷叶为羽觞,谓之碧筒酒。
”调名或本此。

韦庄词寓有一段悲情故事。
据《尧山堂外纪》载:“韦庄,字端己,著《秦妇吟》,称为‘秦妇吟秀才’。
举乾宁进士,以才名寓蜀,蜀主王建羁留之。
庄有宠人,姿质艳丽,善词翰。
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词,强夺去。
庄回顾悒怏,作《荷叶杯》《小重山》词,情意凄怨,人相传播,盛行于时。
官姬闻之,不食去世。
”“荷叶杯”原为单调小令,二十三字,韦持重填一片成为双调,并每片增两字。

4、误桃源

误桃源,北宋张耒《明道杂志》记载:掌禹锡曾主管监生的考试,试题为《砥柱勒铭赋》,此铭乃唐太宗铭禹功,铭石犹存。
而掌公误记为太宗自铭其功。
宋焕中第一,赋的内容为唐太宗铭刻自己之功。
有无名氏作此词以嘲之。
调名含张冠李戴的“掠美”之嫌。
桃源:相传东汉刘晨、阮肇入晒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结良缘。
半年后返家,世间已过数百年。
由于遇仙处有一大桃树,称其地为桃源。
调名本意即以刘、阮因迷路误入桃源反而获艳遇的故实,来嘲讽仕子张冠李戴却因错得升的现实。
调见北宋张耒《明道杂志》所载宋无名氏词。
此调别号《憨郭郎》。

5、木兰花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
《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
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
《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往后多遵用之。
《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
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差异)。
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
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
五十字,只两片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
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韵,后片七平韵。
兹列五格,以见一曲蜕变之由,他可类推。

6、一剪梅

宋代时候,人们称一枝为一剪。
一剪梅的意思,便是一枝梅花。
古代时候,相隔两地的人每每通过赠予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
如《荆州记》记载陆凯和范晔的故事:“陆凯自江南,以梅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宋墨客刘克庄有句云:“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
”词牌“一剪梅”,即是取此意而生。

7、虞美人

关于“虞美人”名称的来源,有多种可能。
虞美人,秦末人,即虞姬。
项羽之姬妾,常随侍军中。
汉兵围项羽于垓下,羽夜起饮帐中,悲歌年夜方;虞姬以歌和之。
又草名,别称丽春花、锦被花,花有红、紫、白等色;传说此花闻《虞美人》曲便花枝舞动。
王灼《碧鸡漫志》卷四:“《虞美人》,《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唐时,非也。
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
喷鼻香魂夜作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
芳菲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
’又云:‘当时遗事久成空,年夜方尊前为起舞。
……然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中吕宫,晚世转入黄钟宫。

此调以七字句和五字句为主,配以一个九字句为结,凡四换韵,仄韵与平韵相间,每句用韵,因而音节明快响亮,气势旷达,以悲歌年夜方为基本特色。
黄大舆《赋虞美人草》云:“世间离恨何时了。
不为英雄少。
楚歌声起霸图休。
玉帐佳人血泪、满东流。
葛荒葵老芜城暮。
玉貌知何处。
至今芳草解婆娑。
只有当时魂魄、未消磨。
”辛弃疾对此题材亦赋云:“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东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青舞。
蓦然敛袂却亭亭。
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苏轼用以为朋侪赠别亦流露悲慨之情:“波声拍枕长淮晓。
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
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
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蒋捷抒写全体生平的感慨:“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雨滴、到天明。
”五代与宋代词人亦多有以此调抒写儿女之情者,如北宋何桌词:“分喷鼻香帕子揉蓝腻。
欲去殷勤惠。
重来直待牡丹时。
只恐花知知后、故开迟。
别来看尽闲桃李。
日目阑干倚。
催花无计问东凤。
梦作一双蝴蝶、绕芳丛。
”此调适用之题材较广,但仍以抒怀为主。

8、海棠春

《词谱》卷七:“此调始自秦不雅观,因词中有‘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句,故名。
马庄父词名‘海棠花’,史达祖词名‘海棠春令’。
”马钰词更名“神清秀”。

海棠素有“国艳”之誉,是中国的特有植物。
人们不仅夸奖海棠是“百花之尊”,同时将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
调名本意即咏海棠花竞开的春色。
此调与“后庭花”调之别名“海棠花”调不同。

“海棠春”是北宋后期民间新声。
《词律》于《海棠春·流莺窗外啼声巧》后段断句为“宿酲未解宫娥报韵作别院读笙歌会早韵”,于是《词谱》沿误而将吴潜一词列为别体。
吴潜《郊行》词云:“天涯芳草迷征路。
还又是、匆匆春去。
乌兔里光阴,莺燕边感情。
云梢雾末,溪桥野渡。
尽是春愁落处。
把酒劝斜阳,小向花间住。
”此词与秦不雅观词格律全同,是为一体。

9、桂枝喷鼻香

桂枝,喻名贵的树木。
《晋书》卷五十二郄诜传载,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称“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世因此称进士及第为折桂,进士自喻为桂枝。
五代王定保《唐遮言》卷三在唐裴思谦《及第后宿平康里》诗:“夜来新惹桂枝喷鼻香。
”唐袁浩登第后亦作《寄岳阳严使君》:“桂枝喷鼻香惹蕊枝喷鼻香。
”调名当本于此。

此调北宋人开始大量创作。
据《古今词话》:“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喷鼻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南宋张辑词有“疏帘淡月,照人无寐”句,故别号《疏帘淡月》。
《词律·校刊》注:“万氏注云:张宗瑞‘梧桐小雨’一首,取名《疏帘淡月》,乃因词中语以名之,非调有异也。
按《东泽绮语债》词,好以词中语立新名,与本调一无差异。
惟此调旧谱分南北词,如用仄声韵,则名《桂枝喷鼻香》,用去上声韵,始可名《疏帘淡月》。
”《词谱》卷二十九:“调见《乐府雅词》。
张辑词有‘疏帘淡月’句,别号《疏帘淡月》。
”《高丽史·乐志》卷二载有无名氏词,名《桂枝喷鼻香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