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在劳碌的劳动者看来,此时田间的伴奏便是布谷鸟的叫声。“季候过清明,朝朝布谷鸣。”此时布谷的声音,对付农夫来说,是“催耕”的旗子暗记。还有北宋蔡襄的《稼村落诗帖》“布谷声中雨满篱,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犊时”,这首诗就把布谷的催耕和农夫的勤恳写得很亲切。
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春耕,两千多年前《荀子·王制篇》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落时,故五谷不绝。”朴素的劳动者,在春天的土壤上,利用自然的赠送,用费力和聪慧将希望的种子播下。
在大家很熟习的唐代墨客杜牧的《清明》这首诗中有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牧童骑在牛背上指向杏花村落的动作,可爱又有寓意。它让我们想到了清明时节耕牛的存在以及背后隐含的耕种的内涵。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小歌谣里含着的“二十四节气”,代表着古代中国公民的聪慧。只有理解自然界特殊是太阳的运行规律,才能得到好收成,才能更好地接管大自然的赠送。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