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写法,很适宜表达深厚的情绪,在读者阅读时,有苦上加苦、悲中更悲的感想熏染。

一、单句中的加一倍写法

施补华《岘佣说诗》中写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

杜甫的这四句诗,是单句的加一倍写法,也是单句反衬的写法。

诗词例话中告诉我们诗词创作与赏析时这两种写法弗成不知

1、乐景写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天的花鸟本是喜悦之物,但是一个溅泪、一个惊心,这是一种反衬,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过: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先否定再肯定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出自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没有风的推送,但是云依然出赛,没有入夜,但是玉轮已经挂在天上了。
这是另一种加一倍写法,先否定一件事,然后在肯定一件事。
达到一种出乎猜想的效果。

犹如拉弓射箭,先今后拉弓,然后放出去的箭更远。

须要把稳的是,这两个例子,加一倍的写法都在单句中实现。

二、一篇中的加一倍写法

清朝的孙鼎臣有一首《倦寻芳慢》,词云:

淡烟罨柳,微雨催花,深院春早。
燕子飞来,帘卷昼长人悄。
沈水熏炉喷鼻香渐减,远山眉黛愁难扫。
怕薄暮,便薄暮时节,也难挨到。

盼暝色、高楼初上,铜楼无声,银烛低照。
满架蔷薇,还倚月儿低袅。
曲枕频移眠不稳,罗衾乍展寒犹峭。
甚今宵,数残更,梦儿偏少。

清人李佳在《左庵词话》说,上阕的结尾处,也是加一倍写法:

倦寻芳云:“怕薄暮,便薄暮时节,也难捱到。
”亦是加一倍写法。

这种加一倍写法,由三句组成。
害怕薄暮更添愁绪,却担心自己愁的连薄暮也等不及。

当然不仅词中有,诗中也有,例如范成大《四季田园杂兴》中有一首:

采菱辛劳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比来湖面亦收租。

第三句写到,由于没有资金买田,以是在水上讨生活,第四句见告读者,很不幸,现在湖面上也开始收租了。

三、透过一层 诗的写法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中写到:

文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无家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

杜甫的《无家别》中,写了一个败北后还乡的老兵。
这个老兵回到家乡后,创造村落庄已经面孔全非,一片荒凉。
自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

正在这时,他接到了县吏的关照,让他接着去服兵役。
这个时候杜甫用了透过一层的写法,不说自己不宁愿去当兵,而是说,反正我已经没有家了,远近又有什么差异呢?

表面上,彷佛很旷达,实在是更加令人悲痛。
这种表达有点像王翰《凉州词》的“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正话反说。

另有杜甫《夜闻觱篥》:“君知天地兵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用天下战乱未平,来比拟江湖行路实在还不算难。

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昼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身居并州思乡十年,如今又要渡过桑干水,反而以为并州有些亲切了,言外之意,回咸阳更加渺茫了。

四、透过一层 词的写法

周振甫师长西席还举了几个词的例子,如宋徽宗的《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喷鼻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悲惨,几番春暮。
(闲院 一作:问院)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斟酌,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结尾写到:怎不斟酌,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我怎么会不思念故国呢?可是也仅仅在梦里还能回去呀!
何况,最近我连这种梦也好久不做了。

另有:

晏几道《阮郎归》:“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有几行信已使人怀念,何况信更少了。
有梦也是空的,何况连梦都没有,都是进一层写法。
《诗词例话》

五、更加与进层的差异

不过,这种透过一层或者进一层的写法,很随意马虎和更加之法稠浊。
周振甫师长西席也没有在《诗词例话》中详细阐明过二者有什么差异。

北宋词人张先有一首《青门引》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 ,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价上面这首词的时候说:

残春病酒,已觉堪伤,况情怀依旧,愁与年增,乃更加写法。

俞陛云师长西席说,这是更加写法。

不过我们比较一下“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与“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俞陛云所说的更加之法,和周振甫的透过一层法,彷佛看着都差不多。

老街自己觉得这两种办法有一点小小的差异。

更加之法换方向,先退却撤退一步然落后步两步(或者提高一步,再退却撤退两步)。
如: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透过一层法不换方向,提高一步再进一步(或者退却撤退一步再退一步)。
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

当然,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备阐明上面所有的例子。

​结束语

无论是更加之法,还透过一层之法,大多有衬托或者迁移转变之意,都起到了加深情感或者强调的浸染,增加了诗句或者全篇的传染力。

结束时,录入老街的绝句《阳关曲》,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折柳飞花风满楼,春寒带雨似穷秋。
劝君莫唱阳关曲,曲尽无人不泪流。

这一首《拟古从军行》,结尾用更加之法:

犀甲碎兮秦弓折,画角悲兮笛声裂。
枕戈一夜晓风寒,天地无痕惟有雪。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