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塾为家户宗族自己延聘名师教授子弟或塾师自己设馆传授教化之所,也便是我们平常说的学堂。南阳书塾历代相沿,至明淸期间达到壮盛阶段。
书塾有家馆、族馆、村落馆、学馆之分。以办学经费来源来区分,由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的称坐馆或家塾;由地方(村落)或者一个宗族共同以捐助钱财、学田的办法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的称村落学或者族塾(宗塾);由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学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大概属于末了这一类。
书塾中的学生多少不等,有的只有几人,有的几十人。塾师薪酬由—家供给或全族、全村落供给,名曰朿修。在家中设塾聘请的塾师称西宾或西席。“西宾”是什么意思呢?过去待客时主宾位在西,故称,常常用来对家塾西席或幕友的敬称。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祖籍在南阳市唐河县,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平生极其节俭,而为子女“延师训读,诚敬尽礼则不惜”,不仅省吃俭用在家中开辟一处塾院。为了请来名师,他还四处寻访,终极请来了百里开外新野县的一位举人赵一士。那时的举人社会地位很高,为了聘请他,冯玉文坐着牛车连着跑了几次,终于请来了赵举人。冯氏不仅给赵举人开出很高的人为,更是把他敬为上宾,每天早上,举人一起床,冯玉文早就穿着整洁,到床前恭请,每顿饭都恭请相陪,家里来了什么客人,宴请接待时,总是请举人坐上位。这位塾师尽心教诲冯家子弟,终于让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先中举人,后又考中进士,冯家由此人才辈出。
学堂的学生大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由入学考试,一样平常只需征得师长西席赞许,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师长西席磕头作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初入书塾的学生,写字描仿,每人每天描一张。对年事较大学生,教法有两种:一是边读边讲,描仿和临帖任选一种;二是作八股文,间或作诗对对联。传授教化方法是先命读字读篇,一样平常字读熟后始讲字意,谓之“开讲”。
书塾教授的课程前期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多是一些顺口押韵,便于诵读的材料,之后便是《高下论语》、《大学》、《中腐》以及《孟子》和《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等经典,其它如名佳奏章,皇诏御旨等内容也在学习之列。书塾看重于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论理教诲,哀求做到知足安贫,长幼有序,安分守己,哀求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纲常关系行事。
多数书塾设备简陋,但体罚严重,戒尺放在讲台上,学生没有课间安歇不许随便离开书屋。如有大小便,须到老师桌上领取“恭签”,回来时再将“恭签”放在老师桌上,一次只准去一个学生,“恭签”正面书“出恭入敬”,背面书 “谨守学规”。由于这个缘故原由,社会上逐渐把到厕所解手称作“出恭”,解大手为“出大恭”,解小手为“出小恭”。
所有书塾每年正月十六日开馆,尾月初八曰散馆。碰着节日,学生须给塾师另备礼物。书塾一样平常要聘请庠生、廪生、贡生或举人为塾师。晚清期间,南阳城关较大的书塾有七所,规模最大书塾为玄妙不雅观羽士姚祥瑞所办,该塾初创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耗银一万一千七百余两,有房二十四间,曾受到淸廷颁赐“惠浃中州”匾额,废科举后,改为“元宗学堂”。
民国建立后对垫师曾幵办学习班进行培训,以图改良。民国十一年至十九年(1912—1930年)间,南阳著名的学堂是有清末秀才胡秀堂在东关张仙祠办的“国学专修馆”,延聘教诲界名人杨林堂、水献之等任教,颇著名誉。民国十年(1921年)旁边,清拨贡王郁则、进士张莘农、秀才朱愤秀、吴资玉和教诲界名人王可亭、水剑光等在旧南阳府文庙办的“泛古学堂”,除教授四书、五经和当代新课程外,还教拳术,有尚武尚德之意,文武兼练,颇得好评。
书塾传授教化在蒙养教诲阶段,十分看重蒙童的养成教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气,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教诲,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而又详细的规定,成为我国优秀的教诲传统。在传授教化方法上,多数师长西席则完备采取注入式。讲课时,师长西席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师长西席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师长西席讲述,讲后再让学生复述,复述之后让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师长西席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其余,学堂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师长西席常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诚然,书塾教诲存在着诸多封建掉队的、值得我们负责批驳的方面,但是,它在我国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对付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教诲奇迹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让学童读书识理等方面,起过主要的浸染。更为主要的是,书塾教诲的一些宝贵履历,在本日看来仍旧值得我们去借鉴和继续,例如良好习气的养成教诲、读书明理的传统、寓思想道德教诲于识字传授教化之中、重熏陶、重读书、重措辞的积累和利用等等,都是值得我们继续和发扬的。
作者简介
2006年于海南
赵绍军,南阳理工学院退休西席 ,地方文史研究者,河南省西席教诲专家、语文教诲专家、全国高档教诲委员会中、小学语文传授教化法课程教材培植与传授教化专家。曾兼任全国小学教诲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档院校小学语文传授教化法研究中央常务理事、河南分会会长、高档教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传授教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担当总主编设计并出版 “初等教诲学科课程传授教化论系列教材”共七部;主编并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传授教化论》荣获中国精良图书出版一等奖、河南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所著《小学古诗传授教化研究》和参编的《实践取向小学语文传授教化》等著作曾被曾被多地高校作为教材长期利用。曾在干系刊物揭橥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平时兼善历史文化研究,近两年参与编纂的《南阳历史文化词典》(主编教诲部分)已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