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古诗词用典的忌讳》,个中引用了李商隐的这首七律《泪》。本日以我个人的一点浅薄认识,阐发一下这首诗,看看古人的作品中都利用了那些技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只看到表面俊秀的羽毛,是不会清楚鸟儿是怎么自由翱翔的。先看一下这首诗:
七律 泪 李商隐 (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多少很多多少。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一、主题
不看诗的题目,只从诗的本身来看,能够看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是基本的哀求。如果看完了全诗不知道作者写了些什么,或者看完备诗后再结合题目还是云里雾里,那基本可以认为作者是两种人:一种是李商隐似的高手,一种是自己也不知道若何表达的庸手。
李商隐这首诗写的是泪,通过前边几句对付不同泪水地描写,末了“未抵”二字揭开面纱,反衬出作者真实意图:都不如我的泪水。古人云“诗无达诂”,但不妨碍我们看到这首诗的前面都是铺垫,主题是末了一句:未抵青袍送玉珂。
至于主题创作的缘故原由背景、主题是不是高大上,我们这里不是教室上赏析诗词,不用去考虑,只须要看到作者表达主题的办法即可。
二、章法
在章法上这首诗里不同于一样平常律诗的起承转合,前边六句用古人事似赋实兴,华美地铺排开来。全诗症结处放在末了,尾联一句话分作两句说,末句用“未抵”二字迁移转变振起并戛然而止。
这种末句反转的手腕在绝句中专有此例,王渔洋的绝句十二法第八种专门提到过,但用在八句的律诗上彷佛头重脚轻。俞陛云在其著作《诗境浅说》中认为这首诗在章法上是“七律中创格也“。
三、句法
1、 一句分作两句
上面说过末了两句可以看作一句,正是古人句法之妙。”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意思是“不如我在灞水桥边送别好友 ”之意,详细一点阐明:前边各类泪水也不如我(青袍借代送客之人)本日清晨在灞水桥边问询送别好友(玉珂借代远行的人)的泪水(宝贵或伤痛或…….)。
古人诗多见此类十四字句和十字句,如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刘禹锡《蜀先主庙》:悲惨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2、 四平头之嫌疑
“四平头”是清代纪昀等人认为语法上的诗病,律诗中开头部分连续四次利用词性或者构造相同词语,被称作“四平头”,但是这种情形在唐诗中并不少见,杜甫的诗中也没有避免,可见唐朝人彷佛不以为然。 李商隐这首诗前四句开头四个字分别是:永巷、离情、湘江、岘首,多少有一点嫌疑,不过李的第三四句开头该当是四个字的词语:湘江竹上、岘首碑前。
3、句法多样
A、一首诗在句式构造上不可太雷同,诗句的构造犹如砌砖,最好相互交错,避免从上到下都和仪仗队一样横平竖直。如第二联是43构造: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多少很多多少;第三联是22111或2212构造: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第七句是241:朝来-灞水桥边-问;第八句是2212:未抵-青袍-送-玉珂。
B、不一定非要用很繁芜的句子,但是从语法构造上来说也只管即便避免雷同。例如首句“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是主谓宾构造(永巷借代宫娥做主语);“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多少很多多少“是状语加主谓构造;”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可以看作是主谓宾加韶光状语,也可以看作是状语加主谓宾或者双状语加动宾。
例如李商隐的《隋宫》,前面六句基本是2212,而且后面三个字全部都是动宾构造,少了些变革。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四、字法
作诗下字“准“是本分,下字”奇“是本事。老杜曾经有一首诗由于书本残缺少了一字“身轻一鸟( ),枪急万人呼”。被人猜了半天,有人说 “疾”,有的说 “落”,有的说用“起”,有的补“下”,还有的说用“度”, 后来一本完全的书一看,杜甫用的是“过”。 这个故事常常和“东风又绿江南岸“被用来解释练字的主要。
李商隐此诗最需把稳的字是末句的“抵“,这不仅一句诗的诗眼,更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首联用的怨和思没有太出奇的地方,不过“思“这个字须要特殊把稳,一样平常这个字作名词是去声,作动词是平声,彷佛在中晚唐期间就不太区分了。李商隐在另一首诗也把这个字用作去声的动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一样平常认为古人不分什么介词、动词、名词,只分实词和虚词,实词是名词,其他的是虚词。大部分练字是指虚词,特殊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动词或者其他词性活用为动词。
五、用典
古人有“通训诂 、 明典故”之说,读诗必须读懂典故,作诗须要长于利用典故。李商隐诗中用典多而不乱,自有其法度,我们看看这几个堕泪的差异: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多少很多多少。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第一句说的是宫娥失落宠(如把史记戚夫人故事作为暗典,此处不仅是失落宠的泪水,更暗示了残酷的宫廷斗争下惊惧的泪水),第二句是情人忆远(不算用典)。第二联两个典故都是为他人落泪,娥皇女英哭丈夫之去世,百姓是哭父母官羊祜之亡;第三联里的典故王昭君和项羽、虞姬是哭自己。手腕有明典有暗典,人物形象有上层有下层、有男有女,感情上有儿女情长有英雄末路,有生离有去世别,各不相同。
其余,虽然所有的典故都和泪水有关,但是李商隐作咏物诗还是故意地避开了诗题“泪”这个字。
六、借代与语码
不说寒士和富贵之人,而以形象的青袍和玉珂来代替,这首修辞办法叫做借代。另有紫台代替宫殿、朝廷乃至祖国,冷宫中的妃子用永巷代替等。
叶嘉莹师长西席讲诗词引入了文化语码的观点:“一个措辞被这些墨客、文人利用得良久了,它就变成了一个code,变成一个语码……“。
比如李商隐诗中的物象湘江竹、岘首碑这类词语都算是大家共知的语码,这完备不同于”青州从事“一类的生硬的”借代“。这一类形象背后隐蔽的不仅是典故和大略的物象名词,更多的是一种感情。以是名词的选用和动词的练字一样,也反响了墨客的措辞驾驭能力。
结语
结尾处还是引用袁枚的这句话:
“用巧无斧凿痕,用典无填砌痕,此是晚年造诣之事。若初学者,正要他肯雕刻,方去费心;肯用典,方去读书。”
初学诗要肯雕琢,善变革,多读书,善用典。待到功夫渐深,雕刻的痕迹会加倍的化于自然,这叫做“用巧无斧凿痕、用典无填砌痕”。《道德经》也说过:\"大众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如果某人天生就能如此,他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傻子,大部分人还要经由进去和出来的过程,练书法也是这样吧。
道听途说,莫要当真。
@老街味道
老街诗词闲话105-浅说诗词创作中用典的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