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时候,却有一首非常精彩的诗歌写到了“天津”,题目是《天津桥望春》。虽然有“天津”二字,但是和本日的天津毫无关系。
津桥春水浸彤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这首古诗是唐代墨客雍陶的《天津桥望春》,题目当中有天津二字,但实际上讲述的是位于洛阳城的一座天津桥。天津桥也被称为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之上的一座浮桥,在今天河南洛阳城的西南,是洛阳此地的风景名胜之一。
这首古诗写的是春天的俏丽景致。“津桥春水浸彤霞”,天津桥下春水不断上涨,天空中残酷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就像是水中浸透着一层层俏丽的彤霞一样,分为艳丽,给这个春天增长了不少的色彩。
而杨柳青青更是春天最为明显的景致。“烟柳风丝拂岸斜”,东风如烟,优柔的杨柳树枝随风摇摆,轻轻地浮在水面之上。这俏丽的景致不减当年,自然也令墨客心醉。
更何况洛阳城是唐朝的东都,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乐不思蜀,这种俏丽的景致自然会让他们印象深刻。
然而后两句,墨客的笔锋为之一转。“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往常这般春色的时候,常常会有皇亲国戚结伴出行,一同踏青寻春,那是多么盛大的场面。
但是本日呢?“翠辇不来金殿闭”,已经许久见不到这种阵势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也是大门紧闭,墙壁上的雕梁画栋也早已经失落去了以往的色彩。当年曾经这天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
整首古诗都是写的景致之美,但是在这背后,却蕴藏着对大唐王朝日薄西山的感慨。虽然现在依然是东风和煦,但是王朝却没有了以往的生命力,一片去世气沉沉。
这首唐诗真因此小见大的典范,墨客通过天津桥的描述,加强了古今比拟,所有的意义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