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陵墓,墓主人叫王嫱,也便是大名鼎鼎的超级美女王昭君

古人形容美女的边幅总用“沉鱼落雁”一词,这“落雁”,就指的王昭君

一个深陷后宫,无缘得到天子宠幸的小女子,不甘心寂寞地老去世冷宫,就自我介绍到塞外和亲,“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薄暮”,老去世他乡了。

这便是昭君出塞的本来面貌。

独留青冢向薄暮

但历史总被后人拿出来翻晒、折腾、研究、演绎、戏说。
末了就流传下许许多多昭君出塞的传说,当然,还有随处颂扬的诗歌、戏剧、电影和音乐。

当时的信息闭塞,身居宫中的王昭君,不知道匈奴在哪里,也不知道老单于年纪多大、容貌俊丑,更不知道塞外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但她知道这是一次机遇。
她可以由此逃出牢笼似的皇宫,可以大公至正地与男人结婚,品尝一下男女之乐、人间烟火,临别时还可以亲眼看一看皇上,也不枉此生进宫一次。

谁知,临行前拜别皇上,却给好色的汉元帝一个大大的刺激:后宫里这么靓丽的美眉,怎么我都不知道?老子还没有享用,却让个匈奴老杂毛给娶走了。

后悔,气恼,汉元帝严加深究,末了拿宫廷画家毛延寿撒气,砍了毛延寿的脑袋。
罪名好办,索贿不成,就丑化王昭君,甚至延误了皇上的好事。

实在,美女的神品,不在面貌,不在身条,而在仪态神韵。
王安石说得好“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昭君骑着马,弹着琵琶,远嫁塞外,当了老单于的夫人,那也是娘娘报酬,吃喷鼻香的、喝辣的。
老单于宠爱有加,昭君也承露接种,生下两个王子。
相夫教子之余,她也传播中原文化,领悟民族联络,提升匈奴公民的文化本色。

命苦,不能怨政府。
没有过上几年舒心日子,老单于就呜呼哀哉了。
胡人的风尚,儿子继位后,老单于的权利、财富、除了亲生母亲外的所有女人,都被新单于照单全收。
父亲的妻妾一下子就都转岗成了儿子的妻妾。

王昭君思想转不过这个弯儿,以为这不合儒家道德规范。
就写信给皇上,要求下旨接她这个寡妇回外家。

汉元帝虽然喜好王昭君,但现在执政的是汉成帝,和亲事关民族联络、政治稳定,更不敢唐突。
就复书,仨字:从胡俗。

无奈的王昭君又下嫁了小单于。
和小单于又生了两个女儿。
自然也没有像过去老单于那样得宠,儿子也在政治斗争中被哥哥灭了,听说女儿因病去世去。

孤单的王昭君在回望中原中逐步老去。

说也奇怪,埋葬王昭君的大黑河南岸,每年入秋后草色枯黄,一片苍茫,唯有昭君的陵墓,绿草依依,比起周边的草场格外葱茏。
是故,昭君墓人称“青冢”。

历代文人雅士,写王昭君故事的诗词、歌赋、戏曲、音乐,可以堆满青冢,但都是借王昭君的酒,浇自己的愁,拿王昭君的事,说自己的事。
没几个人至心为王昭君办点实事。

自汉代往后,青冢便是一土丘而已。
没有任何纪念建筑。

1997年往后,当地旅游开拓热潮迭起,青冢开始建立了亭子、碑刻、雕像、甬道、牌坊等,已经是当地旅游的一大卖点。

当年苦命的小女子,如今享受豪华的纪念等级。
也算始料不及吧。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