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次迁陵连同修陵在内,韶光都不长,这是海陵王紧张为了政治须要而采纳的方法。这时候,金陵的规模不会太大。
此时,大房山共迎来了14个天子,建了14座皇陵:
睿陵:位于九龙山大红谷龙衔寺,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恭陵:位于坟山,葬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德宗陵:位于睿陵之侧,德宗是海陵王为其父完颜宗干追谥的庙号,迁到这里以帝王之礼安葬,并陪葬金太祖。金世宗上台后,在金大定末年,完颜宗干被削去帝号,其陵的名称也没有流传下来。
思陵:埋葬的便是金熙宗。此陵名系金世宗期间所定。迁葬金熙宗的时候,海陵把金熙宗的帝号削去,降为东昏王,以王礼,将其葬于山阴蓼喷鼻香甸。金世宗上台后,规复了金熙宗的称号,将宅兆从蓼喷鼻香甸迁出,改葬于皇陵区,陵号定为“思陵”。
另有太祖以前开山祖师以下的十帝陵,他们原来不过是部落首领,此时都被尊以帝号,设置陵位,十个陵分别为:光、昭、建、辉、安、定、永、泰、献、乔十陵。
1161年,海陵王在南下时兵败被杀,起初也葬在陵区内,后来,金世宗把其降为庶人,其陵墓被迁出,改葬在山陵西南40里处。
金世宗政变上台,追封自己的父亲完颜宗辅为"睿宗",陪葬太祖陵,其陵曰"景陵"。
金世宗逝后,葬于太祖陵侧,曰"兴陵"。
完颜允恭本是金世宗的太子,先于其父而逝,完颜允恭的儿子完颜当上了天子,是为金章宗,金章宗追封父亲完颜允恭为显宗,陵号"裕"。
金章宗去世后下葬的陵曰道陵。
金章宗末年,金陵的地上建筑和地下宫殿均已建成,有名号的帝陵共有17个。
金世宗称帝后,在发檄文讨伐海陵王之时,同时给金熙宗平反,下诏撤除海陵王加给金熙宗的贬称庙号"东昏王",重谥"武灵天子",庙号闵宗。所葬之陵加封为"思陵",专为立庙,享祭。大定十九年,将熙宗升太庙"增谥弘基缵武庄靖孝成天子。大定二十七年,改庙号熙宗。二十八年,以思陵狭小,改葬于娥眉谷,仍号思陵,诏中外。"(见《三朝北盟汇编》和《金史·熙宗纪》)
娥眉谷在房山城关西庄村落西坡,往北是"十王坟",南面是康乐寺沟,这条沟里曾出土过金代的石棺。沟中原有一座娥眉寺庙,现在只剩一堆乱石。现当地人称此地为"娥眉寺沟",沟口处有数层梯田,偏东南方向,地上曾创造黄琉璃瓦、残砖和零散的汉白玉石块。有很厚的黄土层,不像是当地的山土。
金世宗刚上台时,对跟随海陵王杀帝篡位的人都加重入罪。原在金熙宗身边充当贴身近侍的大兴国奴,因帮助海陵王杀熙宗有功,十分受海陵王重用,官居河间尹,赐名大邦基。金世宗当天子后,先把他贬为庶民,家产尽数罚没。为熙宗立庙时,又将他拉到熙宗坟前祭灵后,乱刀碎尸于墓旁。
当年海陵王迁陵时,未迁金世宗父亲完颜宗辅的坟。在会宁,宗辅便是陪葬太祖的。海陵王把自己的父亲封为明肃天子(庙号德宗),迁到大房山陪葬太祖。金世宗称帝后贬除了明肃天子的谥号,只称做辽王。海陵王的母亲大氏,被撤除慈宪皇后的谥号,改称辽王夫人。就连海陵王的异母兄弟们,不论其有罪与否,皆遭受了很重的贬降。大定二十年(1180),金世宗安葬昭德皇后的第二年,又特追降海陵王为海陵庶人。继而又屈服臣下的谏言,扒开了海陵王的宅兆,掘出尸骨,改葬于大房山金陵区西南40里的荒野里,令草木荒蒿掩其宅兆。
以是,完颜雍攫取了帝位,并没有改变完颜亮关于都城的设置和陵区的设置,只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了调度。一是专门为陵区设县,《金史》:大定二十九年,置万宁县以奉山陵,明昌二年,更奉先县。二是封山神,规定陵区范围和敬拜制度。《礼志》:大定二十一年,敕封山陵地大房山神为保陵公,册曰:"古之建邦设都,必有名山大川以为形胜。我国家既定鼎于燕,西顾郊圻,巍然大房,秀拔憨实。云雨之所出,万民之所瞻,祖宗陵寝于是焉依。仰惟岳镇,古有秩序,皆载祀典。矧兹大房,礼可阙与欤?其爵号服章,俾列于侯伯之上,庶足以称。今遣官备物,册命神为保陵公,申敕有司,岁时奉祀。其封域之内,禁无得樵采戈猎,著为令。"
至此,金陵的规模大致形成。后来,在金章宗、卫绍王时期陵区的范围有所变革,但是,埋葬金太祖、金太宗、金世宗以及金世宗追封父亲完颜宗辅景陵始终没有发生变革。以是,自从1981年《金陵初探》、《金帝陵述略》确定的范围、陵号、陵址也没有发生变革。一贯到2002年,将金太祖的睿陵地宫打开,人们得以一窥陵内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