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的老家川南自贡有句话:喊你来帮忙,你却来抵黄。
我本日就来“抵黄”,苏轼这首词并非原创之作。

抵黄:川南话,揭破秘密,帮忙的反,帮倒帮的意思。

1. 宋朝大文人苏轼的词《定风波 题墨竹图》

原文:雨洗娟娟嫩叶光。
风吹细细绿筠喷鼻香。
秀色乱侵书帙晚。
帘卷。
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
何用。
师长西席落笔胜萧郎。
记得小轩岑寂夜。
廊下。
月和疏影上东墙。

记得小轩曾寂夜品苏轼词定风波 题墨竹图

本文作者罗书泉所书《定风波 题墨竹图》

背景:元丰五年六月七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赏析: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这首《定风波 题墨竹图》,写自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这是一首集古词。
给人似曾相识的觉得,详细来说:

首句“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喷鼻香”出自杜甫的诗句,”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喷鼻香。

第二句:“秀色乱侵书帙晚。
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出自于杜甫的诗句“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第三句:人画竹伸贼臃肿。
这句话完备利用了白居易的词句“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第四句:“师长西席落笔胜萧郎”,这句话出自于白居易“萧郎笔下独逼真。

末了一句:记得小轩岑寂夜。
廊下。
月和疏影上东墙。
出自于曹希蕴的诗句“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

集古次,以不留痕迹如初,集后淡泊自然为上乘。
这首《定风波 题墨竹图》集古而成,颇似游戏之作,但又清新流畅,浑然天成。
读着适可而止,整表示出苏轼的高妙之处。

词意上来理解:词的上片,利用陪衬的手腕。
描述主人王文甫的达轩竹,酒笼罩的清香情景。
小小达轩古色古喷鼻香,提到酒喷鼻香,但并未写到大醉。
这种剪裁之笔一向为东坡的妙笔,恰好过渡到了夏天,起到了一个铺垫的浸染。

夏天利用比拟的手腕,写大醉酒醒之后提画作词。
每每他人所画竹子,竹身粗壮,臃肿不堪,毫无生气,此处师长西席落笔胜萧郎。
萧郎是善画竹的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摇荡多姿,潇洒脱俗。
师长西席者何人也?东坡自谓也!
惊叹自己的画工超过了萧郎。
结尾处,明月竹影东墙叠映。
在影像的跳动之间,令人展开无尽的遐想。

作品来自网络,非原作拍摄

2.“雨洗娟娟嫩叶光。
风吹细细绿筠喷鼻香”出自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原文: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喷鼻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赏析:

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芒暗下来。
竹影移过酒樽也以为清凉。
竹经雨洗显得奇丽而清洁,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暗香。
(凝神细看,嫩叶上留下的雨水映射出太阳的光彩。
和风吹送丝丝暗香,沁人心脾,柔和的风,明丽的色,淡雅的味 ,了无尘杂,熏陶脾气。

作品来自网络,非原件拍摄

3.第二句“秀色乱侵书帙晚。
帘卷。
清阴微过酒尊凉”出自白居易的《画竹歌(并引)》

原文:

协律郎萧悦善画竹,举时无伦。
萧亦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
知予天与好事,忽写一十五竿,惠然见投。
予厚其意,高其艺,无以答贶,作歌以报之,凡一百六十六字云。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图画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去世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落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昂首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赏析:

诗的开头四句落笔平直,首先见告读者,竹子是最难以描述的一栽种物 ,古往今来 ,多少丹青妙手为此耗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却鲜有画得和真竹相似者 。
而协律郎萧悦却独能下笔逼真 ,可谓绘竹第一人。
于是,读者自然会问,既然竹子如此难画,为什么萧悦独得画竹之秘,成为古今第一人呢?他的画究竟好在哪里呢?

接着,墨客从三个方面表现萧画的非凡不俗之处:一是将萧画与他人所画为难刁难比,从而表现萧氏所画活气勃勃 ,枝活叶动 ,秀拔耸立;而他人所画竹身粗壮 ,臃肿不堪,枝叶萎靡,毫无生气。
这是从侧面,以他人之画的拙劣来衬托萧画的非凡。
其二是正面描写萧画竹子的环境、神态。
野塘水边,埼曲岸侧,森森然有竹两丛,挺立秀立。
所谓“野塘水边埼岸侧”,是极力表现画面的野趣、奇趣。
由于野塘曲岸,更随意马虎形成一种阔别人间烟火、超越世俗的气氛,与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
下文“婵娟不失落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是从画面的细处描写,是画中竹枝的特写镜头。
婵娟是形容竹子神态的秀美,左思《吴都赋》:“ 其竹则檀栾婵娟 ,玉润碧鲜。
”不失落筠粉态,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图画连青嫩带粉的鲜态及在风惊烟锁的分外环境中,摇荡多姿、萧洒脱俗的婀娜神态都毕现无遗。
由于画得如此逼真,竟使墨客疑惑这不是画,而是真实的成长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顾起在天竺寺前 、湘妃庙里曾经见到过这样的竹子。
这是第三层描写。
“ 低耳静听疑有声”堪称是墨客的神来之笔,由于只有现实中的竹子才会在风吹之下发出婆娑之声。
萧氏所画竟能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看来“图画以来唯一人”之誉诚非虚言。

诗的末了一部分是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 ,墨客与画家只有相顾失落笑 ,嘘唏感慨一番。
然而岁月难驻,光阴易逝,身怀绝技的画家已是手颤眼花,满头华发的老人了。
这幅画便是他的绝笔之作 。
自此往后,再想求得他的画已是难乎其难了。
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画家的珍惜之情,无形中也抬高了这幅画竹的代价。

诗的开头曾评价萧氏画竹能够“ 下笔独逼真”,诗中通过萧画与别人所画的比拟,萧画本身的神态和真实的竹子三个方面对“ 逼真”二字作了详细描述,可谓层层递进,构造严谨 。
但是,“逼真”又有什么好呢 ?朱自清师长西席认为 ,“这个‘真’固然指食品,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便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惟其‘气韵生动 ’,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去世的 。
逼真’即是俚语说的‘活脱’或‘活象’,不但象是真的,并且活象是真的。
”(《 论逼真与如画》)宋人苏轼也说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墨客。
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
”(《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也便是说,只追求形似并不敷奇,写活,真切,有幽姿远韵,才是逼真的哀求。
白居易这首诗在描述萧悦的创作过程时曾说:“不根而生从意生”,也便是说萧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将个人意趣与大自然融而为一,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这也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作品来自网络 非原件拍摄

4.末了一句:记得小轩岑寂夜。
廊下。
月和疏影上东墙。
出自于曹希蕴的《墨竹》诗句“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

原文:

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

赏析:

魏华存、鱼玄机、李季常......历史上有很多有才华的女羽士,但是大多是由于不得已的缘故原由而隐身道堂。
北宋才女曹希蕴也是一位富有才华和仙颜的女羽士,但她的名字险些淹没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玄门授教化者陈撄宁师长西席作《〈灵源大道歌〉口语表明》以来,曹仙姑之名才开始广为玄门研究者和气功爱好者所知。
才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高雅脱俗的女羽士!

不因春雨,吹噓何假东风。
纱窗一点自然红。
费尽工夫怎种。
有艳难寻腻粉,无喷鼻香不惹游蜂。
更阑人静画堂中,相伴美男春梦。

这是曹希蕴的一首《西江月·灯花》。
灯花绚丽如花,但毕竟不是花。
它很快的开放,很快的消逝。
上半阙紧张描写了灯花的俏丽和短暂。
下半阙则拟物为人,道出了自己的品行和操守。
有艳无喷鼻香,自甘淡泊。
这很像曹希蕴的人生,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却甘心做一名道姑,过着镇静孤寂的人生。

曹希蕴是一个女羽士,她是主动分开尘凡,隐遁世间的。
十五岁那年,她以为“尝谓处世居家,均在樊笼,因不愿嫁,脱身遁去”,从记载中可知她神往自由,不愿意出嫁,而主动离开了家庭的樊笼,悄无声息隐蔽在少室山玉华峰,乃至连家人都不知道她的去处。
后来为生存所迫,才不得不离开少室山,游历天下,以卖文为生。

曹希蕴是宋初大臣曹利用之族孙,曹利用出使契丹媾和有大功,以是宋真宗曾经赐了一座位于京都普惠坊的宅地给他。
一样平常来说,出身于这样贵族之家的女子,倘若不是被生活逼到一定程度,是不会走街串巷卖字为生的。
但曹希蕴的独特就在这里,她宁肯遁居深山孤独终老,也不愿享受世俗尘凡的快乐;她甘心抛头露面卖诗为生,也不愿享受本应属于她的衣食无忧的生活。

曹希蕴的文学才华成为她坚持生存的唯一手段。
京都街头溘然涌现了一个善于诗文的年轻道姑,这对付当时的京都文坛来说都是一个大新闻,首先引起了大文豪苏轼的把稳。
为了一睹女道姑的学识和风采,苏轼特意请了几位文坛好友前去拜访,一见之后,果真名不虚传。
只是这道姑一脸庄严肃穆,完备不像市井中那些舞文弄墨的轻薄女子,她淡泊自守,根本不是这尘凡俗世中的人,苏轼等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又多了几分敬仰。

苏轼曾经在《书曹希蕴诗》中说:“晚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颜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
尝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
此语甚工。

曹希蕴非常喜好描摹灯花,她还有一首《踏莎行》写的也是灯花。

解遣愁人,能添喜气。
些儿好事先施力。
画堂深处伴妖娆,绛纱笼里丹砂赤。
有艳难留,无根怎觅。
几次不忍轻轻别。
美男曾向耳边言,花有信、人无的。
此诗的意境与《西江月花》一词附近,但措辞更为活泼,由此也可以看出曹希蕴对灯花的无比喜好—,灯花也无比契合女墨客本身的“仙姑”气质。
曹希蕴还受到了宋徽宗的褒奖,并赐名道冲,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师长西席”。
曹希蕴著有《文逸曹仙姑大道歌》(《灵源大道歌》),《老子注》、《阴符经注》和《西升经注》、《曹希蕴歌诗集》等作品。

5.结束语:

集句词大约是随着集句诗的盛行而同时涌现的,创始于王安石。
宋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二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云:数间茅屋闲临水……。
”一样平常把王安石当作集句词的最早作者。
然而,苏轼的《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词有序曰:“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做墨竹词。
”那么,苏轼作集句词的韶光可能不会比王安石迟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