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当年因才华被沛王李贤看中,在王府当了个修撰,一天沛王和英王斗鸡玩儿,王勃为了给沛王助兴,随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以“讨伐”英王,结果唐高宗知道了,说两个王爷没个正型,你王勃不劝阻,反而写檄文,这是要挑拨离间啊?于是一道令下,将王勃逐出长安。

这下好嘛,苦心经营的仕途被一篇文章给毁了,前面还在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没想到自己这就要去蜀州附近陪他了。

王勃被贬后,表面上非常洒脱,他选择去巴蜀,由于这里天府之国,有山有水可以消解心中的忧郁,实际上,一个刚刚20岁的人,又有才华、又有大志,怎么可能洒脱到寄情于山水呢?

在客居巴蜀的末了时候,他便写下了这首诗,短短20个字,借景抒怀,表达内心的凄凉,同时以抒发自己久居他乡,渴望回家(长安)的情绪,非常奥妙且意境开阔:

两首同名的唐诗王勃悲戚王维轻快你更喜好哪首

起句就来“长江悲已滞”,说自己长期滞留在长江边上,忘了滚滚东去长江水,不由悲从中来;接着“万里念将归”,即便故乡离我千里万里,我也心心念念想要归去啊!
这首诗诗题为《山中》,那么王勃肯定是从山上远眺长江水的,接下来,就把目光从远方收回,看看自己的身边——“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更可况这秋风凛冽,山叶枯黄的时节?

墨客用江水抒发羁旅之情的例子很多,而秋日原来就自带凄凉,这首诗同时写道江水和秋日,因此秋风枯叶催化自己的凄凉思乡之情,自己无法排解,于是把这满腔悲愁注入长江,一方面,为自己的长期滞留而悲哀,另一方面,长江水彷佛也感想熏染到了自己的悲哀,变得迟滞欠亨顺了。
这叫“移情”。

能把移情玩溜的墨客,是很随意马虎把情移到读者身上,从而强烈地传染读者,很显然,王勃做到了。

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这首诗和王勃完备不同,王勃写得悲,让读者也悲从中来,而王维却清新明快。

这首诗大概是作于秋末冬初,由于山中景象逐渐寒冷起来,红叶也开始逐步凋落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墨客山行的兴致,由于这山中的涓涓细流,随着山路蜿蜒,溪流清澈见底,露出磷磷白石。

接下来,从溪水和红叶的细节放大到山中整体,所谓空翠,是指山中浓郁的翠绿色(看得见摸不着),王伟说这山华夏来没有下雨,可为什么人的衣服湿了呢?原来,山中的翠绿是在太过浓郁,就像要溢出翠绿色的水一样,笼罩在这片翠绿中,彷佛全体人都被它滋润津润了一样平常。

前说空,后说湿,空是虚幻的、湿是真实的,空与湿的抵牾之中,正是作者被景致所迷,亦幻亦真的心境的体验。

以是你看,王维的山、水、枫叶,都是明快的,让人读了彷佛身临其境;王勃的山、水、秋风,都是悲哀的,让人读了感同身受。

伟大的墨客都是这样,他们能把读者融入诗中,去感想熏染他们的感想熏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