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需得走过酸涩的青春、尝过甜美的爱情、经由艰巨的奋斗、受过生活的辛辣,尝遍了生活六味,人生才完全。

题西林壁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禅理诗。
黄庭坚谓之“吐此不传之妙”。
庐山是这位可爱的东坡居士的心灵故乡,他对山是如此的迷恋:横看、侧视、远眺、近不雅观、高瞻、俯瞰,对庐山诸峰奇妙的造化与形态感到意趣盎然。
那纵横倚侧、远近高低的不雅观察,将一个挚爱山景禅境的奇造妙化的小儿百姓的心境毕然呈现了出来。
虽然百般执着,万分难舍,可还是弄不清它的本来面孔。
为什么呢?便是由于你还没有超脱,没有跳出三界外,哪能居高临下、知根达源呢!
庐山是一座充满禅境的宝山,晓得庐山真面孔,也就晓达人生极境了。

苏东坡的三首禅诗讲透了人生的三个境界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不雅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原形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不雅观成见。

新婚燕尔,“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朦朦胧胧,有情人终成家眷,糊糊涂涂,幸福得不知东西南北,为第一境界。

不雅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是一首广为宗门引用的理趣诗,形象地展示了未悟与悟后的境界。
青原惟信禅师有一段着名的禅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表现了一个达者先入小乘禅境,再入魔境,尔后臻抵大乘圣境的过程,也是这首禅诗最好的注脚。
庐山烟雨风光与浙江的钱塘潮,都是有名天下的胜景,多少骚人墨客为之倾倒,挥毫泼墨,这等名震宇内之宝地不亲自去见识一番,是会抱撼终生的。
可是到过之后,却创造没什么特殊,依然是庐山烟雨与钱塘浪潮。
悟前千般恨难消,千念万虑,放舍不下,把那庐山烟雨与浙江潮,把那须实证的佛性禅心,算作非我的存在,实在大谬;等到大悟后,放下诸念,才明白那胜景亦不过是佛心我心的奇妙表示而已,佛性在悟前悟后未曾有丝毫改变,依然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只不过觉者开了天目,得到了大聪慧而已。

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空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
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
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以为它们虽然俏丽,却彷佛并无特殊之处。
感叹:“不过如此!”

人到中年,“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休。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每天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婆婆妈妈加娃娃,循环往来来往,渐至平淡,为第二境界。

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异日如何举似人。

首二句表现墨客对佛性禅理的透悟,尾二句表现自己对法门圣境奥妙无穷的证悟。
溪声与山色,其清澈明丽,无非是纯净无垢的佛性禅心的妙现;那溪光山影,在迷离的夜色中,在觉者的心目中,切实其实便是在颂唱着玄妙无际的八万四千法门,其博大精湛、欢畅愉悦,我若何才能向他人表白呢?!说什么“举拟他人”,这分明是透达禅境的东坡居士的一句反问! 由于禅宗是主见不立笔墨的,故禅境只可融会、不可言传,只可自证、不可他求,即所谓“言无展事,语不投契。
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及至晚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寂静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异日如何举似人。
”少年夫妻老来伴,搭帮过日子,“色即空,空即色”,什么都识破了,为第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