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领导相处之道,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下年轻人的难题。你或许从不迟到早退,安静干活不作妖,按时完成事情指标,但是却一贯不被领导赏识,精良员工没有你,加薪升职也没有你。
面对这统统不平之事,你会选择怎么做?冲上去顶撞领导吗?还是冲冠一怒就辞职?
实在类似事情韩愈碰着了,而且在教科书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高等体面的暗搓搓怼人办法!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意见。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这篇文章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而不得,也曾短暂入仕,却都没有大展技艺的机会,但他仍坚持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也常常发出“伯乐不常有”之叹。
来看看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常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常常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是全体文章的条件。乍看之下,这个论题是本末倒置,不合逻辑,由于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也是看过了打量的千里马之后取得的履历和知识。
然而,韩愈这样说却别有深意,正由于有伯乐这种本领知识的人太少,才导致下面所有情形的发生。因此,这句话是全体文章的主旨。
接着,作者紧接着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曲倾诉出来。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去世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纵然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家丁的部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去世在马厩里,不能得到千里马的称号。
“伯乐不常有”,导致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沉沦腐化在无知小人的手里,多少宝马枉去世于槽枥之间。同时,也由于“不以千里称也”,根本没人同情它们,更谈不上对它们的去世表示遗憾酸心了。
从表面上看,作者已说得十分透彻,而实际上不知还有多少酸楚痛楚梅雨尽情吐露,看似旷达而其内涵却是蕴藉不尽的,这正是用抒怀诗的写法。
接下来作者详细地展开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抵牾。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敷,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睬解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以是)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敷,它的才能和美好的本色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哀求它日行千里呢?
作者从这里开始以频繁改换主语的手腕来刻画“食马者”的愚蠢跋扈及千里马的烦闷不平。这一句中,先以马为主语,再转换为人,接着主语再转换为马。
“食不饱”三句,参差错落而有先后层次,解释千里马连饭都吃不饱的惨境,而这样的报酬下,它无用武之地,乃至连一匹普通的马都不如,又怎能日行千里呢?
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是千里马,只是通俗俗通的马,却也得不到公道的对待。很多用人者既想马儿不吃草,又想马儿跑得快。马表示这太虐了,小马做不到啊!
千里马的悲剧还不止于此,而我们普通马也“苦在心口难开”。不管你是千里马也好,普通马也好,都希望能碰着自己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