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成宇 | 主讲:成宇

童声诵读:王源博 辅导西席:王莹

上期答案

论语说文之八十四笠翁对韵之七虞

范文甫的上联分别是:“但愿人常健”“何必我千秋不老”,叨教他的下联是:

何妨我独贫

但求人百病不生

《笠翁对韵》之“七虞”

红对白,有对无。
布谷对提壶(1)。
毛锥对羽扇(2),天阙对皇都(3)。
谢蝴蝶,郑鹧鸪(4)。
蹈海对归湖(5)。
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6)。
麦饭豆糜终创汉(7),莼羹鲈鲙竟归吴(8)。
琴调轻弹,杨柳月中潜去听(9);酒旗斜挂,杏花村落里共来沽(10)。
罗对绮(11),茗对蔬(12)。
柏秀对松枯。
中元对上巳(13),返璧对还珠(14)。
云梦泽,洞庭湖。
玉烛对冰壶(15)。
苍头犀角带,绿鬓象牙梳(16)。
松阴白鹤声相应,镜里青鸾影不孤(17)。
竹户半开,对牖不知人在否(18)?柴门深闭,停车还有客来无(19)。
宾对主,婢对奴。
宝鸭对金凫(20)。
升堂对入室(21),鼓瑟对投壶(22)。
觇合璧,颂联珠(23)。
提瓮对当垆(24)。
仰高红日近(25),望远白云孤(26)。
歆向秘书窥二酉(27),机云芳誉动三吴(28)。
祖饯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29);荒田五亩,归来独荷月中锄(30)。

君对父,魏对吴。
北岳对西湖。
菜蔬对茶饭,苣笋对菖蒲(31)。
梅花数,竹叶符(32)。
廷议对山呼(33)。
两都班固赋(34),八阵孔明图(35)。
田庆紫荆堂下茂(36),王裒青柏墓前枯(37)。
出塞中郎,羝有乳时归汉室(38);质秦太子,马生角日返燕都(39)。

注释:

(1)布谷对提壶:布谷,即布谷鸟,因啼声极像“布谷”,而得名。
提壶,一种鸟的名字,宋代王之道《浣溪沙·春日》中有“一声何处叫提壶”的诗句,刘禹锡诗有“池看蝌蚪成笔墨,鸟听提壶忆献酬”的诗句。

(2)毛锥对羽扇:毛锥,羊毫的别名。
羽扇,鹅毛扇。

(3)天阙(què)对皇都(dū):天阙,天上的城池,也用以比喻都城。
皇都,都城,都城。

(4)谢蝴蝶,郑鹧鸪:谢蝴蝶,北宋墨客谢逸好作蝴蝶诗,人称为谢蝴蝶。
郑鹧鸪:唐代郑谷写的《鹧鸪》诗,有“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联,诗家评为最得神韵,以是被称为郑鹧鸪。

(5)蹈海对归湖:蹈海,战国时,秦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派人奉劝赵王,尊奉秦昭王为帝,秦兵自退。
这事被围困在城中的齐国将士鲁仲连知道,说如果秦真的为帝,自己“有蹈东海而去世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归湖,范蠡、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灭吴,范蠡功成身退,改名换姓,泛舟于五湖。

(6)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花朵看上去那么新鲜俊秀,那都是由于春雨的滋润津润;夜晚的风把竹叶吹得卷了起来,显得竹子更为瘦削。

(7)麦饭豆糜(mí)终创汉:糜,粥。
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在饶阳碰着困难,将军冯异于滹沱河为他烧麦饭,在芜娄亭为他煮粥,使他度过难关终于创立了东汉王朝。

(8)莼羹(chúngēng)鲈鲙(lúkuài)竟归吴:典出《世说新语》。
莼菜,多年生水草,可做汤吃。
莼羹:一种用野菜煮成的汤。
鲈脍,鲈鱼切成的丝。
晋张翰,厌倦官场,见秋风起,思念发迹乡的莼羹、鲈鱼脍,当即弃官而去。

(9)琴调(diào)轻弹,杨柳月中潜(qián)去听:琴调,用琴所弹奏的曲调。
潜,悄悄地。
在杨柳下、月光中,悄悄地去听有人把琴曲轻弹。

(10)酒旗斜挂,杏花村落里共来沽(gū): 酒旗,卖酒小店门前挂的布做的招牌。
杏花村落,泛指卖酒的地方。
沽,买酒。
杏花村落头斜斜地挂着酒旗,大嘲豪都来这里买酒。

(11)绮(qǐ): 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12)茗(míng):茶。
《毛诗·草木疏》:“蜀人作茶,吴人作茗”。

(13)中元对上巳:中元,传统节日“三元”之一。
即农历七月十五,是敬拜亡故亲人、思念先人的日子。
上巳,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敬拜宴饮、曲水流觞、郊野游春等。

(14)返璧对还珠:返璧,蔺相如完璧璧还的典故
还珠,相传古代合浦郡盛产珍珠,许多郡守到任后尽力搜刮,宝珠竟然迁往别处。
后来孟尝去做郡守,清廉自奉,宝珠又回来了。

(15)玉烛对冰壶:玉烛,白色的烛炬。
冰壶,盛冰的玉壶。
中国认为:玉,象征君子的品性;冰,纯净坚硬,象征纯洁刚毅的高尚风致。

(16)苍头犀角带,绿鬓象牙梳:苍头,头发白了,代指老年男性。
犀角带,即犀围,便是绣有犀角的腰带,指品官的腰带。
绿鬓,头发乌黑发亮,代指年轻仙颜女子。
象牙梳,象牙做的梳子。

(17)松阴白鹤声相应,镜里青鸾影不孤:松柏下白鹤的鸣叫声声呼应,镜子里画着的青鸾自有镜中的影子相随。
《异苑》记载,罽(jì)宾国王得到一只鸾鸟,从不鸣叫。
他的夫人说:“听人说鸾鸟找到同类就鸣,何不让它照镜子试一试。
”鸾鸟创造镜子里的影象,年夜声悲鸣,向天空奋力一飞,就去世掉了。

(18)竹户半开,对牖(yǒu)不知人在否:户,门。
牖,窗户。
竹门半开,往屋里探视一下,不知道里面有人吗?

(19)柴门深闭,停车还有客来无:无,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柴门关得严严实实,还有没有客人停下车来哀求住宿的呢?

(20)宝鸭对金凫(fú):宝鸭和金凫都是指古代用来焚喷鼻香的用具。

(21)升堂对入室:古代居室建筑,室外有堂。
《论语·前辈》记载孔子评价子由:“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意思是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还不足空想。

(22)鼓瑟对投壶:鼓瑟,弹琴。
投壶,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

(23)觇(chān)合璧,颂联珠:觇,不雅观测。
合璧,日月合璧,日月同升。
联珠,五星联珠,指的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与土星等五大行星排列得非常附近,就像一条俏丽的珠链。
合璧、联珠,都是吉祥的征兆。

(24)提瓮对当垆(lú):瓮,瓦罐。
提瓮,典出《后汉书·列女传》汉代鲍宣的妻子喜好打扮,鲍宣说:“这和我们的家境很不相称。
”他的妻子于是去掉华美的衣饰,著布衣,并且自己提瓮打水。
后用来形容修行妇道、甘于贫苦。
垆,放置酒器的土台,这里借指酒店。
当垆,指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5)仰高红日近:晋明帝幼时聪慧,有一天,有青鸟使朝见,他的父亲晋元帝问他:“日与长安孰近乎?”他回答说:“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
”第二天他的父亲大宴群臣,又问他“天阳和长安哪一个近?”他却回答说:“昂首见日,不见长安。

(26)望远白云孤: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新唐书·狄仁杰传》记载,“(狄仁杰)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
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旁边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
云移,乃得去。

(27)歆(xīn)向秘书窥二酉:歆向,刘歆和刘向父子,都是西汉学者。
二酉,即大、小酉山,在湖南沅陵县。
相传,秦时有人在此读书,在山中留下了很多的书。
窥二酉,读了许多古代的藏书。

(28)机云芳誉动三吴:机云:陆机、陆云兄弟,都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
芳誉,美好的荣誉。
三吴,是他们的家乡。

(29)祖饯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当年饮饯行三杯酒的情景似在面前,现在却已经在鲜花丛中喝着酒逐渐老去。
祖饯,古人出行,先要敬拜路神。

(30)荒田五亩,归来独荷月中锄:出自陶渊明《归田园居》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31)苣(jù)笋对菖蒲(pú):苣笋、菖蒲,均为植物名。

(32)梅花数,竹叶符:梅花数,古代的占卜之法。
相传为 宋 邵雍所作。
竹叶符,汉带竹制的信符。
右一半留在京师,左一半交给郡国。
凡发兵用铜虎符,别的征调用竹使符。

(33)廷议对山呼:廷议,即廷臣会议,是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
山呼,古代臣子祝颂天子的一种礼节。

(34)两都班固赋:两都,即《两都赋》,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代表作。

(35)八阵孔明图:八阵图,古代用兵的一种阵法,为诸葛亮所创。

(36)田庆紫荆堂下茂:相传田氏三兄弟切磋分家,准备把堂前的一棵紫荆树也截为三段,第二天树就枯去世了。
兄弟三人大惊,说:树木同株,听说要分开就去世掉了,难道人还不如树吗?于是决定不再分居,紫荆树又复活了。

(37)王裒(póu)青柏墓前枯:西晋期间,王裒的父亲被晋文帝司马昭杀去世,王裒在墓前号哭,墓前的柏树忽然枯萎。

(38)出塞中郎,羝(dī)有乳时归汉室:中郎,指苏武。
羝,公羊。
乳,生羊羔。
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被扣留,苏武不肯屈膝降服佩服,匈奴单于把他流放到北海牧羊,见告他:“羝乳乃得归。

(39)质秦太子,马生角日返燕都: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国对他很无礼,于是思归故乡。
向秦王恳请还乡,秦王说:“乌鸦白头,马生角,一定放你回去。
”太子丹仰天而叹,乌鸦果真白了头,低头落泪;马就生出了觭角。
秦王不得不放他回来。

本日我们讲《笠翁对韵》的 “七虞”,这个韵部一共有168个韵字,分别是:

于 乌 区 夫 无 殳 毋 乎 刍 卢 奴 凫 吁 朱 污 纡 迂 劬 吴 吾 呜 孚 岖 扶 芙 芜 芦 苏 驱 侏 刳 呱 呼 图 垆 姑 孤 孥 巫 帑 弧 徂 拘 枢 沽 泸 炉 狐 盂 肤 臾 诛 邾 驹 驽 俘 俞 匍 姝 枯 枸 栌 殂 洙 禺 竽 胡 茱 诬 轳 郛 须 俱 壶 娱 徒 株 梧 殊 涂 珠 租 荼 蚨 谀 逋 途 都 鸪 鸬 屠 晡 桴 瓠 符 粗 舻 菇 菟 菩 菰 萸 蛄 趺 躯 铢 隅 雩 颅 麸 厨 喁 嵎 愉 揄 渝 湖 猢 腴 葡 葫 蛛 觚 谟 趋 辜 逾 酤 酥 铺 愚 榆 瑚 瑜 稣 蒱 蒲 虞 觎 输 雏 鲈 摹 模 滹 窬 箍 膜 酴 需 骷 敷 糊 蝴 龉 儒 醐 嚅 孺 濡 瞿 襦 蹰 鼯 氍 癯 衢 鸆

这个韵部和“六鱼”一样,带有“ü”韵母的韵字归入《中华新韵》的“十二齐”,还有一部分带有“u”韵母的字归入了“十四姑”。

本日我们结合“七虞”这一韵部讲一下有关典故的问题。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以及具有教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宜。
大致包括:针言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和以前的韵部一样,这个韵部文中也涉及了很多的典故。
我们从中挑选两个,一个是“莼羹鲈鲙竟归吴”中的“莼鲈之思”,另一个是“镜里青鸾影不孤”的“青鸾舞镜”。

“莼鲈之思”的主人公是张翰,他是个大才子,诗书俱佳,他在一首描写江南的菜花的诗中,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极为喜好,专门写诗夸奖:“张翰黄金句,风骚五百年”。
张翰不仅诗写得好,还是一个范例的“吃货”,并因此留下了“莼鲈之思”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写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这段话的意思是,张翰见到秋风大起,想起了家乡的两道名菜莼菜羹、鲈鱼脍,于是弃官还乡,不久朝中兵变,张翰因此躲过了一场劫难。
《晋书·张翰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镜里孤鸾”的典故出自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置峻祁之山,获一鸾鸟。
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
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
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鸾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孤鸾三年不鸣,临镜后以为见到同类,便慨然悲鸣,展翅奋飞而去世。
后来这个典故蜕变出“镜里孤鸾”这个针言:用以比喻夫妇生离去世别的悲哀。

不过还有一个关于“青鸾”的典故,但不是出自《鸾鸟诗序》,而是出自《山海经》。
这个典故叫“青鸟传书”,《山海经·山经》记载“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 《山海经·大荒西经》:“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小鵹,一名曰青鸟。
” 青鸟,是吉祥之物,也称青鸾、青鸾信、青鸾翼等。
汉代壁画上常见其于西王母座旁,传说西王母劳驾前,总有青鸟先来报信。
《艺文类聚》记载“七月七日,上(汉武帝)于承华殿斋。
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
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
’有顷,王母至。
有二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
”西汉班固的《汉武故事》也有类似记载。
由于青鸟是吉祥的信使,墨客们每每用它传达思念之情,比如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借用“青鸟”表达了墨客与相爱之人离去的缠绵交谊。
是这样写的: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从上面的典故,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在诗文中恰当地利用典故,可以达到言简义丰的表达效果,但是在利用典故的时候我们该当把稳下面的两个问题。
一个便是同一典故常常有不同的表达,比如“莼鲈之思” ,也可以称之为张翰莼、张翰脍、张翰鲈、莼菜盐豉、莼羹、莼羹豆豉、莼羹鲈脍、鲈羹下豉、莼脍、莼鲈思、莼鲈乡思、莼鲈兴、莼鲈张翰等等,在诗词创作中,这些赞许典故的不同称谓,可以为遣词造句,折衷平仄、韵脚供应方便。
另一个问题便是有的典故可能会有和它名称同等或附近的另一个不同的典故,比如“镜里孤鸾”和“青鸟传书”的神鸟都可以称为“青鸾”,但这是两个不同的典故,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在利用的时候,我们就要小心辨别,避免弄错。

提到典故,我们自然要提到一位词人,这便是辛弃疾。
他因此长于用典而著称的,比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平凡巷陌,人性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顾,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短短的22句话,130个字,却利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五个历史人物的典故,也正是由于他的词中多用典故,因此有“掉书袋”之称。
有人曾就《永遇乐》这首词给辛弃疾提见地,说用典过多,辛弃疾听后大喜,“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辛弃疾潜心修正这首词,一天修正数十遍,竟然一个月没有改动一个字。
这正好解释,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造地设,它们所起的浸染,在措辞艺术上的效果,不是直接阐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
可见,用典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恰到好处。

我们在诗文创作中用典也该当像辛弃疾这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把典故利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或为了用典而用典。

本日,我们紧张讲的是诗文中用典的问题,自然我们本期的试题也和用典有关,在对联中用典也是非常常见的,如果恰当地利用典故,可以使对联妙趣横生。
明代有一位“神童”叫高则诚,七岁时时候,他身穿绿袍从学塾中归家,路逢官居尚书的邻居,尚书戏弄他说:“水出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他见尚书身着红袍,回答说:“落汤是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尚书听了,连连惊叹“后生可畏”。
这个对联中的“美目盼兮”和“鞠躬如也”分别是《诗经》和《论语》中的成句,能在即景应对中迅速地引用,确实是须要学问和才华的。

本期试题

有这样一副对联:

“西席桃李满故里;东坦龙蛇尽模范 ”

14个字利用了6个典故,分别是西席、桃李、故里、 东坦、龙蛇、模范 ,您能说出这六个典故的出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