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诗集中,以“无题”为题的诗,可以认定的有十四首。
十四首无题诗中,有五古一首,七古一首,五言六句小律一首,五律二首,七绝三首,七律六首。
这十四首无题诗,艺术造诣最高的,便是六首七律。

下面,小楼将李商隐将李商隐的六首七律无题辑录在一起,并对其主题、内容以及佳妙之处稍加申说,以一览这些最令民气醉神迷的诗篇。

一、无题二首(七律一首)

这首《无题》,是李商隐无题诗中主题最易理解的一首。
从诗中的“兰台”一词,可以判断这首诗大约写于开成四年(839)李商隐任秘书省校书郎之时。

这首七律与一首七绝合编在一起,两诗内容上有明显联系,从七绝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墨客在某个宴会上,碰着了自己慕名已久的贵家女子,两民气意相通,但毕竟是有违世俗之情,宴会过后,便无再见可能,只留下一夜美好的回顾。

李商隐七律无题诗合集篇篇都是千古名篇篇篇有千古名句

李商隐的这首诗中的贵家女子,已不可考,乃至所谓的“心有灵犀”也只是墨客的一厢宁愿,然而李商隐却将这份感情描写得无比的谦卑美好。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联,李商隐以其天才般的想象,用灵犀来喻指心灵相通,遗貌取神,极新奇而贴切,写出了在明显无望的爱情中,心灵的交融成了莫大的抚慰,将爱情中的生理体验写得极富艺术美感,历来为人讴歌。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中评:“情致缠绵,设色工丽,把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写出。
构思奇妙,感慨深奥深厚,圆转流美,精工富丽。

二、无题二首

李商隐的这两首无题,一样平常认为都是陈情令狐绹之作。

李商隐从前受令狐楚赏识,与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亲如兄弟,后来李商隐调换门庭,两人渐生嫌隙,直到李商隐的政治方向明显方向李党时,身为牛党的令狐綯甚为恼怒,但李商隐一方面念及旧情,另一方面也希望身居高位的令狐綯能帮一把自己,以是屡写诗文,陈情令狐綯,但令狐绹根本不理睬他。

这两首诗都因此女子的口吻来写,以是寄托色彩较为明显。

第一首是写女主人以渴望与心上人相会,却久等不至的心情。

听说,在大中三年(849)重阳节,李商隐去令狐绹家里拜会,令狐绹却故意回避不见,李商隐写了一首诗《九日》,吊唁令狐楚,尾联“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缘得再窥”,便是直写令狐绹对自己的无情回避。
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与心上人匆匆一晤,未能一语,然后便沦入长期的思念、等待,直到失落望,这与李商隐遭到令狐綯刻意回避的现实情境相似。

当然,诗好不好,并不是由于它有没有寄托,这首诗的好处在它细腻地表现了女主人公那婉曲的生理变革过程。
墨客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写起,她一边缝制罗怅,一边回顾起上一次与意中人相遇的情景。
那时,她心里羞涩,未敢上前与意中人答话,而意中人的车马就那样无情的远去了。
自那往后,女主人公逐日每夜地思念意中人,现在石榴花都红了,还是没有间中人的。
现在,她只能痴痴地想象,意中人将他的马,系在了哪棵柳树下,等待着好风入怀。

诗中“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石榴红”一联,表面是纯粹叙事写景,却有着心灵化的象征。
女主人公为等待心上人的,每天夜里,她都要等至华烛烧尽,“金烬暗”,既是写实,同时也象征着女主人公内心的期望逐渐变成了失落望。
女主人公等啊等,现在石榴花都红了,可是,还没故意中人的,“石榴红”,既是写时序迁移,也象征女主人公内心的寂寞,石榴着花之时,春花已经全部凋落,那触目惊心的红,是青春在寂寞中消散的象征。

第二首《无题》,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无望与执着。

女主人公深夜醒来,面对层层帷幕,漫漫清宵,生发了对爱情的幻灭感。
那巫山神女与楚王的故事,原来不过是一场梦,古诗中的小姑,也独处无郎,生平未嫁,而自己本如菱枝般柔弱,却偏遭风波摧折,自己空有桂叶般的美质,却无从得月露滋润津润而飘喷鼻香。
爱情,大概只是神话中的梦幻泡影,相思已经毫无益处,还会被人说是清狂,但是,我依然不妨痴情生平。

这首无题同样是陈情令狐綯,希望令狐綯对处于人生困境中的自己施以援手,不过他也明白令狐綯对自己深怀怨恨,两人的感情如楚王神女的神话,终成一场梦幻,但李商隐究竟渴望两人能和好。
“惟怀此深恩,故虽相思无益,终抱痴情耳。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上述两首无题,都是陈情令狐綯之作,但不论爱情交情,李商隐最让人讴歌的,是他将情绪写到了极致。

清代黄周星《唐诗快》中评:“义山最工为情语。
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非义山其谁归?”

三、无题四首(七律二首)

这组无题诗共有四首,前两首是七律,第三首是五律,第四首是七古。
小楼辑录的是前两首七律。

所选两首七律,同样有人认为诗中有所寄托,不过,刘学锴余恕成所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中指出,两诗中的“蜡照”、“贾氏”等联,看起来像实有其事,而且两诗的寄寓痕迹也不明显,以是这两首无题可以看作纯粹的爱情诗。

第一首写墨客思念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无缘会合,只能梦中号泣,醒后思念。
首联写墨客与心上人会合无期,梦醒之后,斜月空照,晨钟遥闻,倍感惆怅。
颔联追思梦镜,墨客积思成梦,梦中也因伤别而号泣不已,醒来被思念使令,墨未浓时便急写书信。
颈联写室内富丽的陈设,寓意空对华屋,而意中人在天之一方。
尾联写所爱隔山峰,本已恨蓬山相阻,然所爱之人,尚在蓬山万重之外,寓恨无穷矣。

第二首写幽居女子对爱情不可抑止的渴望,以及爱而不得的痛楚。
首联写东风小雨、莲塘轻雷,隐喻春心萌动和对爱情的希冀。
颔联写蟾炉虽锁,仍可添入喷鼻香料烧喷鼻香,井水虽深,仍可用辘轳牵引取水,喑喻情思牵动,难以抑止。
颈联用贾女与韩寿私通,宓妃为曹植枕的典故,都是说情不可抑。
尾联翻说春心不要随花萌发,屡次相思屡次失落望,直似喷鼻香销寸寸成灰。
“末则如怨诉,相思之至,反言之而情愈深矣。
”(明人廖文炳《唐诗鼓吹表明》)

爱情,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但同时也是这世上最痛楚的东西,由于,你内心的情意有可能得不到回应,但是,纵然你深知爱情一定带来痛楚,但依然不能抑止爱的萌发。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将这种既让人渴望,又让人恐怖,而又不可抑止的爱情,写得淋漓尽致。

尾联“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雨灰”,主人公的自我告诫,实在暗示着爱情已如春雨小雨般萌发,但结局一定是相思成灰。
全体一联,象征着追求——幻灭——再追求——再幻灭的精神进程,这种无法抑止又一定幻灭、一定幻灭而又无法抑止的感情,是真“情痴”的爱情。

四、无题

末了这首无题诗,是李商隐名气最大的无题诗,这首诗同样有人认为有寄托,但寄托说颇有牵强附会的觉得,现在普遍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首联上句写爱情受了间阻,相爱的两个人很难相见,两人情深意重,既见又忍别。
第二句接以东风绵软、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既点出了双方分别的时节,又象征着青春、爱情的逝去,同时暗含着双方别离时痛楚而无奈的心绪。
这一句于写实中寓含着丰富深永的象征,《义门读书记》引冯舒评:“第二句毕世接不出。

颔联写春蚕吐丝,至去世方尽,烛炬燃烧,边烧边流下烛泪,直到整支烛都烧成灰,烛泪始干。
这联用比喻的手腕,写死心塌地的痴情,“到去世”、“丝尽”、“成灰”、“泪干”等语,带有悲观绝望的殉情主义精神,将这种痴情表现得深刻而富于悲剧美。

颈联转写意中人的情境,他看到意中人清晨起来,对镜装扮,担心自己的青丝中染发白发,他看到意中人,夜里在寒冷的月光下吟咏,寄托自己的思念。

尾联说意中人所居之处不远,希望青鸟代为探望,传达自己的殷殷情意。

这首无题,写情镂心刻骨,直令人神摇心伤,以至于被人批评“情太浓,便不能自摄,入于淫纵”。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但也被人讴歌“镂心刻骨之词。
千秋情语,无出其右”。
(清代梅成栋《精选七律耐吟集》)

李商隐的这六首七律无题,虽然有的或有所寄托,但都因此爱情为总主题,它们在古代文人爱情诗的发展史上,具有不朽的艺术代价。
这六首七律无题诗,篇篇是名篇,篇篇有佳句,均是适宜吟咏背诵的佳作,今集于此,一飨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