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寥秋日抒豪情

——刘禹锡咏秋诗赏析(上)

王传学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千古之前,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平凡秋日,宋玉的一声悲慨,让草木的摇落一贯摇到我们肺腑里。
关于离去、相思、生命仓促、年华凋零……这样的感慨从宋玉而下,一起悲歌,蔓延千古。
以至于杜甫去寻访宋玉故宅的时候还续上那声嗟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骚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冷落异代不同时。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每到秋风又起,草木摇落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宋玉的悲哀。

寂寞秋天抒豪情刘禹锡咏秋诗赏析上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悲”、“愁”等同起来。
特殊是在浩瀚咏秋的诗词中,悲秋俨然成为永久的主题。

当然,在咏秋诗中,也有一些墨客,面对萧瑟的秋天景色,引发出心中的豪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是三国政治家、墨客曹操《不雅观沧海》中的著名诗句。
迎着萧瑟秋风,墨客眼中的大海,波涛彭湃,气候恢宏,有种震荡民气的壮美。

而被称作“诗豪”的唐代著名墨客刘禹锡,在他的咏秋诗中,常常流露出欣赏秋日美景、抒发内心豪情的乐不雅观感情。
个中最突出确当属《秋词》二首。

这两首写秋的诗豁达明快,表现了墨客积极乐不雅观的心境。
这两首诗的名贵,在于墨客对秋的感想熏染分歧凡响,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旷达的激情亲切,生动的画面,激情亲切赞颂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这两首诗是刘禹锡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
他虽被贬谪,却并不用极消沉。
在诗中,墨客通过歌颂秋日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不雅观感情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先看《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的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意见;后两句借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墨客的豪迈乐不雅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一开头就直言千古悲秋的老调,绝不隐讳。
“我言秋日胜春朝”,同千古悲调相反,墨客却赞颂秋日赛过春天,并以第一人称表明态度,显示墨客同腐烂势力绝不妥协的韧劲儿。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空”二字即描述出天高气爽的秋日的特色,是春天多风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
在墨客被贬的背景下,一只孤鹤直冲云霄,博击长空,作者的用意不言自明。
这一意象是全诗的精华。
使人感到墨客那种被贬、压抑的情绪自然随着仙鹤飞向云天,展翅飞行!
墨客那种积极、乐不雅观、向上的武断信念已是“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这是一只奋争的孤鹤,它不苟生于沼泽湖泊之间,偏要博击长空,一展雄姿。
显然,独立寒秋,傲然腾空的孤鹤,是墨客空想的化身,也只有这样的鹤,才敢说“秋日胜春朝”。
  墨客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本色是志士失落志,对现实失落望,对出息悲观,因而在秋日只看到冷落,感到寂寥,去世气沉沉。
墨客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落望的情绪。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日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日并不去世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日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表示。
以是墨客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再看《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诗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
墨客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
山明水净,明丽明净;树木染霜,有红有黄,光荣深奥深厚。
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清肃的风姿,令人敬肃。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墨客进一步强凋秋色的清爽文雅,并说如果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奥深厚。
不会像那繁华冶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墨客对秋色的喜好。
全诗暗用拟人手腕,生动形象,意蕴深厚。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壁,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以是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明净。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致如容妆,见脾气,显风致。
春色以艳丽媚谄,秋天景色以风骨见长。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墨客通过光鲜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虑,耐人吟咏。
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但是秋日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空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得到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刘禹锡的《始闻秋风》,流露出壮心不已的豪情: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诗不同于一样平常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不雅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
当她重返人间,就去探求久别的“君”──也便是墨客。
她深情地回顾起去年不雅观赏黄菊的时候与墨客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墨客的身边共话别情。
在这里墨客采纳拟人手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季候。

颔联是墨客从自己的角度来写。
墨客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习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
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朽迈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
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奋发精神顿时生发。
战马虽老,仍思念边关的草料,拳毛时时抖动,似要冲锋陷阵;雕鹰看到上苍白云,眯着的眼睛立时睁开了,随时准备搏击蓝天。
一幅壮心不已的神态跃然纸上。

到了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清闲不言之中了。
“为君”二字照料开头,脉络清晰,构造完全。
“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缘故原由。
但是,只管如此,墨客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响了墨客发奋图强的意志。
可见序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