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1865~1898),字复活,号壮飞,湖南长沙浏阳人。
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
出身世家,其父为湖北巡抚谭继洵,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文。
广泛阅读文史百科,对中国国学有较深成绩。
同时其又致力自然科学的磋商,鄙视科举。
后往来于疆、陇、秦、直、豫、鄂、湘、苏、赣等行省,察视风土,结交绅士。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谭嗣同非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1898年4月,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9月18昼夜,谭嗣同前往法华寺争取袁世凯增援,杀荣禄、囚慈禧,不料袁世凯向荣禄密告。
变法失落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大胆就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去世得其所,快哉快哉!
”时年34岁。
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其代表作《仁学》,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强烈的鞭笞。
他的诗感情朴拙,志趣豪迈,境界恢弘,笔力遒劲。

武昌夜泊二首选一

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

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

谭嗣同诗词四切切人齐下泪天际何处是神州感悟诗人救国豪情

镫炫新番舶,磷啼旧沙场。

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黎明前的黑夜情景,隐喻大清王朝即将灭亡,曙光在即。
地点选在曾经发生激烈战斗的武昌,着重陪衬了旧沙场上的新旧比拟的气氛。
从而引出尾联的慨叹。
这使我们不禁遐想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名句“人间几次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这样的收官,可以使整首诗不致陷入越来越悲惨的鬼诗气氛,而留给人以深奥深厚雄阔的思想空间。

冬夜

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

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

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

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

【赏析】本诗通过对西部边陲冬夜的描写,充满了对戍边将士艰巨生活的同情和敬意。
但是他写的不悲天悯人,却饱含豪壮之气。
关于“镫青一电瞬”一句有人认为写的是闪电,是不对的。
既然有星光,便是晴空,不会有闪电,更何况标题已经交代是冬夜,闪电更无从谈起。
古代“镫”与“灯”通。

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首选一

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沙场。

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

西人转饷疲东国,南仲何年罢朔方?

未必儒生解忧乐,登临偏易起旁黄。

【赏析】这首诗纵论古今中外,武力征伐所带来的喜与忧,涌上心头。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作为犹豫满志的青年,谭嗣同当时还看不到出路,不禁以为犹豫彷徨。

夜成

苦月霜林微有阴,灯寒欲雪夜钟深。

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

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

摊书兀兀了无睡,起听五更孤角沉。

【赏析】这首诗是谭嗣同二十岁时的作品,青年学子拳拳报国之心昭然。
“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
”已见于言行,不再是仅仅长歌《梁父吟》了。
结尾处他特殊说,面对动荡的时局我睡不着,正在期盼阴郁过去,欢迎新的曙光。

道吾山

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

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

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赏析】1896年夏,谭嗣同屈服父命就官侯补知府,住南京一年有余。
曾闭户穷究佛学之精奥,著有《仁学》一书。
谭嗣同此时写过许多佛教思想的诗。
这首诗不是一首普通的写景诗,个中也融有很深的佛家哲理。
“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
”看似有悲观避世的思想,而实际上此时谭嗣同的内心却燃烧着“于无声处听惊雷”潜意识。

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切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赏析】这是一首口语诗。
谭诗中少见。
它是谭嗣同看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朝气至极,脱口而出悲愤呼号。
当时全国人口统计四切切。
“四切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语道出了全国公民的呼声。
正是谭氏磊落博大的肚量胸襟才能发出如此畅快淋漓的措辞。

河梁吟

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

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

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

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

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

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赏析】这是一首远行励志的歌,从大西北荒凉的沙漠薄暮景致写起,描述了送别酒宴的悲情,束发远游的年夜志壮志,并对胜利归来抱有乐不雅观的期待。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去世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析】值得一提的是这首《狱中题壁》诗,来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
许多人疑惑梁启超对谭诗有所改动。
徒增了许多模糊的意境,远不如原诗更靠近谭嗣同当时舍身殉难的豪情和开阔肚量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