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开元末期,李林甫担当宰相,打消异己,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被张九龄举荐提拔的王维失落去了依赖,担惊受怕,思想压力很大,总是以为没有归宿感。
一天他去野外闲步,看到真实的村落庄田园生活。傍晚了牛羊都安然地从山高下来,走进深邃的巷道;农夫们也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回家,在路上和相遇的人爱慕交谈。
他们都在归家,而且又是那么地沉着清闲,高枕而卧。墨客遐想到自己孤独无依、心惊肉跳和随时被排挤的处境,不禁倾慕起田园生活的安稳沉着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散逸,痛惜吟衰落。
诗的题目叫渭川田家,渭川,即渭水,从甘肃流经陕西汇入黄河。田家,指庄家人家。墨客当时在朝廷为官,他诗中的所见所闻,该当是长安附近渭河两岸屯子的环境。
从“斜阳”来看,这是傍晚时分,晚霞余晖照耀着村落落,气氛显得温暖舒适。墟落指村落落。穷巷:深邃的巷道。在山上放养的牛羊通过弯曲深长的小巷,纷纭归家,进入牛栏羊圈。
首联仿佛一幅画图,从上俯瞰,苍茫广阔。而且显得温馨亲切,给诗歌铺设了一个总背景,使后面的植物动物和人的陆续出场显得更加迎刃而解。
第二联写老人与小孩,表示一家人的温馨。老叟想念着放牧的孙儿, 拄动手杖期待在自家的柴扉。荆扉指柴门。虽然家庭条件简陋,但不缺家庭的和蔼与温暖。
第三联便是四种事物的出场,它们是村落庄自然生活的一个缩影。雉雊(zhìgòu): 野鸡叫喊。山林里的野鸡在呼朋唤友,田地里的麦子也扬花抽穗,统统是那么和谐。
为理解决穿衣问题,家家户户险些都得养蚕缲丝。此时蚕眠,解释春蚕正处在蜕皮不吃不动的时候,已经长得半大不小;桑叶稀疏,也是养蚕人采摘的结果。
第四联再次回到人物描写上来。这一句彷佛是陶渊明“晨昏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翻版。人们干完了活计,扛着锄头回家,但是又不显得过于劳累疲倦。
由于见到乡亲或邻居,他们还要相互寒暄攀谈。家里怎么样,身体好不好,收成如何。总之,便是“语依依”,没有那种人际之间的紧张感,没有造作,显得随和而亲切。
以是作者被打动了,尾联直接抒发感情。好倾慕啊,你们一个个都那么自由随意,都那么心情惬意地回家。这不禁使作者想起《诗经》中的诗句来,“衰落衰落,胡不归”。
牛羊穿过巷子归家了,人们扛着锄头也归家了。还有桑蚕和野鸡,它们或眠或叫,都有自己的归宿,现在唯独自己没有皈依。留在朝堂又担惊受怕,归隐山林又心有不甘。
总之,这首诗通过前四联各种事物“归”的描写,反衬出墨客不得“归”的困难处境。尾联是总结,通过议论抒怀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渴望清闲沉着生活的欲望。
王维是山水田园墨客,他善于写作田舍生活。实在田舍生活也没有他笔下那样的闲适和惬意。他只不过是采取一种反衬和比拟的手腕,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和神往。
后来,王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欲望。他在辋川别业定居下来,和好友裴迪徜徉山水,饮酒赋诗,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