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天河。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失落包。
译文:我七岁时,见到一位姓朱的老尼姑,我忘了她的名字,那时她已有九十岁高龄。她自称曾经随她的师傅进入过蜀主孟昶的宫中。一天,景象酷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在摩诃池上纳凉,写了一首词,朱姓老尼姑全部能记住。如今已经由去了四十年,朱姓老尼姑早已去世,再没有人知道这首词了,只有我还记得前两句。空隙时我细细品味,这岂不便是《洞仙歌》的词牌吗?于是我就补足了它。
词的内容是:冰一样的肌肤,玉一样平常的骨骼,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清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干,一线月光把佳人窥伺。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
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天河。试问夜已多深?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动手打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赏析:《洞仙歌·冰肌玉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根据一位老尼姑的回顾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夏夜纳凉的场景,通过环境与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光阴的流转与岁月的无情。
开头部分,苏轼回顾了自己七岁时碰着的一位老尼姑,她曾随师傅进入蜀主孟昶的宫中,并记住了孟昶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时所作的一首词。然而,四十年过去,老尼姑已经去世,这首词也险些被人遗忘,只剩下开头的两句。苏轼在空隙时品味这两句词,以为它们很像《洞仙歌》的词牌,于是决定补足这首词。
词的正文部分,“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描述了花蕊夫人的俏丽与清凉,她的肌肤如玉般冰凉,纵然在酷热的夏夜也没有汗水。“水殿风来暗香满”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优雅与舒适,水殿里吹来的风带着淡淡的喷鼻香气。接下来的“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则通过明月、绣帘、钗横鬓乱等细节,生动地描述了花蕊夫人夜不能寐、斜倚绣枕的娇慵姿态。
下片部分,“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天河”描述了花蕊夫人与蜀主携手溜达庭院的情景,庭院寂静无声,只有稀疏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则通过讯问夜色已深、月色已淡、星辰已转等细节,表现了韶光的流逝与夜晚的深奥深厚。末了的“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失落包”则表达了词人对光阴流转、岁月无情的感慨与无奈。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夏夜纳凉的俏丽场景,并通过环境与人物的描写,传达了词人对光阴流转、岁月无情的深刻感想熏染。同时,这首词也表示了苏轼作为文学家的才华与创造力,他能够根据老尼姑的回顾补足一首完全的词,并使其具有如此生动的画面感和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