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也不尽然。真知是没有存亡、没有出入的。孔子所说的“莫知其乡”,只是靠近了真知的某个方面,但还没有全面揭示真知的内涵。孔子又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里提到的“泯思为而入寂”,便是“莫知其乡”的境界。但是,如果没有后面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就会陷入断灭的田地,断灭则意味着无知。同样,如果只有“通天下之故”,而没有前面的“寂然不动”,就会陷入乱想,乱想则会产生妄知。因此,只有“寂而通”,才能称之为真知。
不过,孔子这些话是在评论辩论《易经》,而不是直接评论辩论心。人们每每只把这些话当作是关于占卜卦象的论述。大概是由于机遇未到,机缘未熟,孔子只是奇妙地透露了这些思想,并寄托在《易经》中,让人们自己去领悟。孔子真是长于评论辩论心啊!
他确实可以被称为儒童菩萨。
那么,既然儒家经典中也包含了这些深刻的道理,为什么还须要学习佛教呢?这是由于佛教在三藏经典中广泛而深入地评论辩论了这些妙理,而在儒家经典中只是偶尔提及。这并不是说孔子不知道这些道理,而是由于他紧张关注的是世间法,而释迦牟尼则紧张关注的是出世间法。虽然心本无二,但两者的门庭和施设却有所不同。因此,学者们不得不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宜自己的门径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