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风雪图

翻开绵长的历史卷轴,走进浩瀚的历史长河,古代的文人写下了无数悲情的离去诗词。
如宋代贺铸的“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辛弃疾的“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唐代岑参的“送君玄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等等。
虽然前人已逝,但留下的诗篇得以让我们一睹古人离去时的凄凉画面,恍若就在面前。

浩瀚离去诗词中,墨客常常将自己独特的情绪活动寄托在客不雅观物象上,于是便形成了“意象”这一艺术形象。
而“灞桥”便是浩瀚意象中比较分外的一个。

1914年的灞桥

灞桥位于西安市内灞水河道上。
陕西西安有两座“伤别离”的古桥,一座是西部的咸阳桥,唐代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说的便是西出咸阳桥,而另一座便是西安东去必经的灞桥。

灞桥上的爱分袂座谈古典诗词中灞桥意象泄露出的唯美与感伤

灞桥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且久负盛名的一座古桥。
据史籍记载,春秋期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取春秋五“霸”中的“霸”,将滋水改为霸水,霸水上建桥,谓之霸桥。
后来地理学家给“霸”加上形旁“氵”,成为现在通用的“灞”字。
又由于汉文帝墓间隔灞桥不远,再加上后世对“灞桥”意向的不断延伸,以是此地也叫“灞陵”、“灞上”,“灞岸”、“灞柳”等等,包含此类意象的古诗词仍属灞桥诗词的范畴。

灞桥的遗迹现在已经随历史埋入灞水的泥沙中,虽然偶尔重现人间,但又匆匆被泥沙覆盖。
徒留岸边的杨花清闲飞舞,总有碧丝千万条,可又有谁解其风情,只能向众人诉说着千年病笃的孤独。

古诗词中的“灞桥”意象,既充满唯美意境,又透露出伤感离去,具有多重的文化意蕴。

一 灞柳风雪 | 灞河岸边栽满了柳树,古人送客至此桥,折柳相赠。

裴说《柳》

“柳”者,“留”也,因“柳”“留”二字谐音,故友人灞桥折柳赠别,表达了对朋侪美好的期许。
汉唐以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东出灞桥,又上演了多少出悲欢离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情深意切的灞桥折柳诗篇。

如晚唐墨客裴说所作《柳》,起首两句写柳树高大,柳丝较长且低垂,可以拂拭高处的高楼,也可以拂拭低处的尘土。
只是柳枝再多,又怎禁得住灞桥上这么多离人的攀折,表达了对柳树的同情。
后面两句墨客由同情转为埋怨,想想柳树很是无情,只懂得送人却不睬解迎人。

就像《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墨客走的时候,杨柳依依,千条万条不舍别离,回来的时候,雨雪欢迎,不见春日杨柳踪影。
“不解迎人只送人”或许表达的便是这个意思。

灞桥送别本来已经很愁人了,眼望着频频攀折的柳树,更是让人伤感。

类似的还有唐代李益的“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唐末五代罗隐的“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等等,由此可见,灞桥折柳送别名噪一时。

二 山川日月 | 将离人的情绪融入到山川日月等气候中,更显得愁绪万端。

刘禹锡《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刘禹锡性情刚毅,诗风豪迈,乐不雅观处世,但本诗却可以看出墨客的离去之苦。

墨客和朋友分别在灞桥的水边,频频回顾,很是不舍。
通过云雨,山川,流景和故人,满目,行车的虚实结合,衬出墨客的伤感。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
”这一句更是描述出墨客站在灞桥上,回顾往昔欢快,表达了感叹只能徒增忧伤的离愁别绪。

而唐代岑参所作《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节选):

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
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

墨客也是借风雨、月色、黄河等气候,寓情于景,想象好友辛判官经由灞桥不舍别离的心情。

三 家国情怀 | 灞桥之上,既有出征之豪雄,又有离乱之心殇。

胡曾《咏史诗·灞岸》

唐代胡曾所作《咏史诗·灞岸》,墨客借建安七子之一的仲宣因关中骚乱,南下依赖荆州牧刘表的典故,表达了对唐朝藩镇盘据之乱象酸心之意。

而唐代李贺的《送秦光禄北征》(节选):

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
将军驰白马,豪彦骋雄材。

胡人陵犯边塞,将军北征御寇,写出了大唐军士出征的豪雄之气概。

这两首皆是墨客在灞水之上,灞桥岸边抒发忧国忧民之感慨,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家国天下之情怀。

中华文化高下五千年,正是无数古人满怀家国情怀,中国才能发展至今。
今人前仆后继,祖国必将愈加辉煌!

结语

如今,灞桥早已不是原来的古灞桥,桥上的行人也早已不是原来的古行人,而桥边的灞柳却伴着灞水的奔驰不息风采依旧。

灞桥不再纯挚是一座桥,“灞桥”早已经变成了古典诗词中主要的一个文学符号。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日月如何斗转星移,灞桥这一意象总会带领我们穿透历史的迷雾,领略古灞桥上离人的爱别离!